福建为何没受到“虹吸效应”?
作者:靖观天提到“虹吸效应”,许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巨大吸引力。的确,很多省份都经历了资源、人才的流失,尤其是像河北这样,在京津冀的强大吸引下,经济发展始终滞后。而长三角和大湾区之间的福建,似乎却与这种现象无关,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例外。
常常说,福建因为地理位置接近两大经济区——长三角和大湾区,应该早就成为“虹吸效应”的受害者。尤其是在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广东都能吸引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福建本应该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事实是,福建的外流人口却远远低于其他一些内陆省份。举个例子,河北省和四川省的外流人口要比福建多得多,而福建仅有260万外流人口,这个数字在全国范围内是比较少的。你甚至会觉得,福建省的“人口外流”这回事,好像并不那么让人担心。
福建并非没有外出务工的人群,当然也有。可是,与其他省份的农民工群体不同,福建人外出更多的是“做生意”。不管是在珠三角的超市、建材市场,还是在东南亚的商铺,福建商人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福建的外流人口大多聚集在商业领域,这种外流,反而把福建的影响力扩展到其他省份和地区。福建商人不仅仅是在外省“打工”,他们的商业思维和开创精神,让他们在经济上反而赚得盆满钵满,这种商业模式,让福建一直保持着一种独特的经济生态。
也因此,福建的“虹吸效应”并没有表现得那么显著,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回流效应”。比如,福建的福州、厦门等城市,吸引了大量外省人涌入,特别是在民营经济、餐饮、零售等行业,福建的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并不逊色于长三角和大湾区。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500万人进入福建工作和定居,这种人口的“净流入”反倒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现象之一。
福建这块地理上“夹缝”中的宝地,似乎天生就有着不一样的魅力。这种魅力,不仅仅来自其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也来自福建本身的商业文化和创业氛围。福建人做生意,几乎在全国都是有口皆碑的。从小吃到制造业,福建商人非常懂得如何利用市场优势进行布局。这种“生意人”的智慧,造就了福建城市在外来人口中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特点。
长三角和大湾区之间,福建看似处于两个经济极点之间的夹缝地带,但恰恰是这种地理上的独特位置,让福建人更擅长于“游走”在不同区域的经济红利之间。福建通过积极的经济布局、灵活的产业发展模式,成就了自己独特的经济优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福建并没有受到长三角和大湾区强大虹吸效应的影响,反而因为其灵活多变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
说到这里,福建和其他省份的比较,实际上也能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比如,为什么河北、安徽、湖南等省份在面对强大经济区的虹吸效应时,总是显得那么“脆弱”?可能问题的关键不光是地理位置,更多的还在于这些省份如何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就像福建一样,依靠其独特的商业文化和产业链条,福建不仅避免了“虹吸效应”的压迫,还实现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为福建人,我个人对这种现象其实挺有感触的。我舅舅就是福建的商人,早些年他就从福建跑到广东发展,做一些小生意,后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得相当不错。每次回家,他都讲自己在外面遇到的“江湖”故事。其实福建人也并不是特别依赖那些所谓的“大城市”,反倒是能够从自己本地的资源出发,在外面形成更强的经济竞争力。舅舅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福建人在外面做得非常成功。
而我的一个老朋友,李姐,她就是在厦门开了一家小店铺,经营当地的特色小吃。每年夏天,她的店铺生意火爆,顾客从全国各地赶来。她告诉我,厦门在这几年发展得特别快,很多外来的人才和资金不断流入,这也让她的生意越做越大。虽然厦门没有像大城市那样的“虹吸效应”,但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独特的商业氛围,让她觉得在这里做生意,找到了自己的机会。
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也能看出,福建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立生存法则”。不是所有的外来资金和人才都要流向上海、深圳,而福建自己就有足够的吸引力,尤其是在民营经济、商业模式上。福建人非常懂得如何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将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挖掘本地经济潜力。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正是福建能够避开“虹吸效应”而稳定发展的原因。
讲到这里,大家对于福建的“虹吸效应”是否也有一些新的看法呢?其实从我身边的这些故事看,福建在很多方面的表现,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