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胆大心细、眼明心亮……” | 十年,“问北京”的故事
作者:问北京导读
职业生涯的开端
问北京,是我新闻职业生涯的开端。多年前,当第一次接听65159063热线电话,我开始感知这座大国首都的温度。作为一个舆论监督类新闻品牌,“问北京”的报道范围很广,医疗、教育、交通、住建、城管、水电气热、消费维权、物业管理、老旧小区治理……内容几乎覆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问北京”工作的日子,也是我作为新闻记者成长最快、最充实的几年。在无数条新闻线索中,慢慢触达社情民意;在一次次现场采访中,对每个街乡小区耳熟能详;在那个一年四季温暖如春的热线小屋里,为帮市民解决急难愁盼,给企业、相关部门打了数不清的电话,翻遍了各种规章条例、法律条文,始终践行传统党媒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杨帆在采访中/ 杨帆供
调查报道要胆大心细、眼明心亮
一个好的机制,惠泽一方百姓。
2017年9月,北京开启“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在市领导统筹谋划、高位推动下,“问北京”的舆论监督报道被纳入北京市委督查督办机制,变得更加有力、有抓手。以往报道中久治不愈、报道后杳无音信的痼疾顽症,在各级各部门的迅速响应下得到及时解决。“问北京”的报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得到越来越多“粉丝”的关注和鼓励。
每次值编辑班,打开公号后台,看到那些网友的留言、“粉丝”的鼓励,我的内心都会暗自欣喜,内心力量满满。解决问题速度提高了,后台留言互动增多了,办公室三五不时就有人送来锦旗,北京新闻奖、中国新闻奖喜报不断……可以说,接诉即办让为市民百姓解决问题更快、更及时、更有效率,“问北京”不仅成为这个闭环当中的一环,不仅加入、融入了这波浪潮中,也迅速成长,以传统媒体积极切入新媒体的实践与行动为京城舆论监督融合报道带来一股新风。
做调查报道,需要胆大心细、眼明心亮,才能在万千头绪中抽丝剥茧、理出头绪,报道才能没有瑕疵、经得起推敲。这背后,一直有台领导的鼎力支持,遇到压力时,总是能听到:“报道公正客观,那就放手做!”“这个选题不错,坚持跟下去。”诸如此类的鼓励,这也一直是大家前进的动力。
做调查报道,需要胆大心细、眼明心亮/杨帆供
我的来时路
蓦然回首,人来人往,十年已过。虽然已经离开这个部门,但对我来说,“问北京”并非前尘往事,它正是我的来时路。通过它,我识友、知事、明理,学会清醒、客观、公正,也更能以自信舒展的姿态融入这座城市。
问,京城大事小事;听,各界呼声回声。“问北京”,祝初心不变,我们都越来越好!
小 问 说
问北京并非前尘往事
它正是我的来时路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撰稿丨杨帆 编辑丨王小孟
值班主编丨唐言
问 精 彩
问民生丨修了一半也算“完工通车”?这个被断头路围困的著名堵点呀…… | 追问
问民生丨规划道路要变身?居民:会“影响整个消防安全的……”
问民生丨公园、广场……这活动哪都有人玩,“勒着一个,家就毁了”|深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