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2岁出任湖北省委书记,死后被翻出了106张票据,叫人哭红眼
作者:百年人物志“我17岁离开家乡跟党走,没有党、没有人民,就没有沈因洛;当年,我在遗体捐献倡议书上签了名。我走后,孩子们如果违背我的意愿,你不能‘和稀泥’,更不能做‘老好人’。到时候我不能说话做主了,你一定要站在我这边,替我说话。”
这段话其实是沈因洛同志的一段遗言。早在2015年12月病重住院后,他就向老伴强调“丧事从简,捐献遗体。”
2016年1月,沈因洛已经十分虚弱,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后,他向病床前的老伴再次郑重重申了自己的遗言。
同年2月20日,沈因洛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正如他生前交代的那样,没有花圈,没有哀乐,也不开追悼会。仅仅三个小时后,他的遗体便移交给了红十字会。
几天后,沈因洛的名字被刻在了武汉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虽然没照片、没墓地,只有邮票见方的三个小字,但这位老党员、老八路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沈因洛之所以选择捐献遗体,其中渊源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沈因洛看到后,不仅自己签署了遗体捐献同意书,还一个一个动员亲属们同意,甚至还为此与家人发生过争执。这份报纸一直被他好好珍藏着。
1920年12月,沈因洛出生在江苏吴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年幼丧母,生活过得很艰难。1937年,华东沦陷,目睹了国家危亡、百姓苦难深重的残酷现实后,沈因洛弃医从戎,与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一起踏上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道路。辗转多地,穿过一道又一道封锁线后,沈因洛于1938年顺利来到了延安。同年5月,沈因洛便因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革命信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来到延安后,沈因洛先后在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接受了教育,这一时期,他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在思想上对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抗日战争期间,沈因洛还上战场杀敌,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又先后在中原军区担任要职,还参加了中原突围。他是在枪林弹雨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这些经历令他终生难忘。晚年,在回忆起当年抗日战场上的英雄事迹时,他的眼睛里总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直言:
“每参加一次战斗,每记录一笔伤亡,都激起我对侵略者的仇恨。”
在经历过战火考验后的沈因洛,始终心怀信仰,对党无比忠诚。
1961年初,中央调时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沈因洛进入武钢工作。当时正好是国内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方面撤回了专家并叫停了援建项目。
而沈因洛就是在武钢最困难的时候来到这里的。当时,正赶上要过春节了,他原本可以和家人过完春节再去赴任的。然而,一接到调令,沈因洛草草收拾好行李便出发了,妻子和孩子们都被他“扔”在了广东。
在武钢工作期间,沈因洛身穿打满补丁的布衣,挎着军用包,骑着自行车,整天不知疲惫地奔波在一个又一个车间,经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一同劳动。最多的时候,他一连几个月都没回过家。
1969年,为了按时完成中央下达的炼钢任务,沈因洛整天在一线跟工人们一起劳动,他曾累得两次倒在了地上,刚醒过来就又叫着要去工作。
1971年,运送钢渣的小火车脱轨,在这一危险时刻,沈因洛再次挺身而出,在前线指挥抢险,以最短的时间做出处理。
197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沈因洛来到鼓风机站查岗,这里是武钢的重要岗位。沈因洛来到后,发现这里管理十分松散。但他并没有当场发火,也没有打扰工作人员执勤。但临走时,他却顺手带走了值班室里的一个小闹钟。
第二天一早,沈因洛召集武钢各部门负责人开会。会议上,他问道:“昨天晚上有没有值班室丢东西?”
听到这个问题的各个负责人全都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问。见大家都不知道,沈因洛这才拿出了一个小闹钟。他用这样的方式给各位负责人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课,强调了求真务实的重要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界对炼钢行业的发展充斥着各种声音,“叫衰”的声音尤其多。在这一背景下,沈因洛屏蔽外界的声音,专心投入到了武钢的发展中,带领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完成了一米七轧机建设和投产的任务,对武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和武钢一起成长,武钢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而他也从副经理、经理一步步成长为了党委第一书记。
1982年,沈因洛出任湖北省委书记兼省委组织部长。新的工作任命下达时,沈因洛还在乡下进行着调研工作。在省委担任重要领导期间,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乡下,只有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才能够制定出适合发展的方案。
1988年,沈因洛在湖北省政协任职,他在这一时期的工作受到了党内外人士的高度肯定和称赞。
1995年8月,沈因洛离休。但他并没有安享晚年,反而以更加积极地姿态参加党支部活动。每次支部会议上,他总是第一个牵头衷心拥护党的决定。年纪渐长后,他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走路也变得困难起来。但他依然坚持参加党支部活动。走不动路就坐着轮椅让秘书推自己来参加。
除了在工作中认真负责,求真务实外,生活中,沈因洛更是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从不借自己的身份为家人、亲属谋福利。
在武钢工作的21年时间里,工作人员多次提出为他换一个好点的办公室,并更换办公设备。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绝。
出国访问,他就把对方赠送的东西全部上交组织,外出视察调查,只要有企业家送来钱,总会被他批评教育一番。
对待家里人,他更是“铁石心肠”,不厌其烦地教育他们“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别指望在我这里沾光。”
1988年,得知家中一个亲戚托人帮忙调入省政协工作后,他不仅没有帮忙,反而还“搅黄”这件事。
多年来相濡以沫,沈因洛的夫人曹俊敏十分理解丈夫。沈因洛逝世后,湖北省的领导还曾登门慰问,并告知“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曹俊敏听后,认真地回答道:
“老沈一辈子也没有向组织提过要求,我们也没有。”
老人的话,令现场的大家都红了眼。
沈因洛生前还向湖北的老促会、残联等慈善机构积极捐钱捐物。他死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106张捐款的收据,这些都是他节省下来捐出去的。
沈因洛对自己“抠门”,对家人“小气”,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将积蓄捐了出去,将一切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参考资料:党员生活2016年7期、《湖北日报》2016.4.26、钢铁文化2016年4期、党建文汇·上2017年1期、决策探索2017年4期、北京支部生活2017年1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