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4-12-25 22:51

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陈发虎

作者:微信文章



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
——文化和科技融合案例



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发虎
一、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可追溯至约5000年前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例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习主席强调,“要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历史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今天就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人类怎样跨大陆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形成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

现在,沿着古代中国的都城西安一直到欧洲这条线上,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中原地区的干旱,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最近几年经常出现湖泊、河流,巴基斯坦的洪水,以及咸海在过去是非常大的海,现在已缩小到几乎要消失的状态。此外,沿线路上一系列过去的古文化、古文明、古聚落现在都已消失,例如楼兰在过去是西出阳关之后非常繁盛的一个大城市,但它现已消失在沙漠里。当然这条线上还有西方其他一系列文明的发展起落。

东西方在古代都曾产生过非常重大的文明。如中华文明,北方的手作农业中先有了米、谷,接着驯化了猪,还驯化出了狗。这一系列文明是南北向的。然后又从中国一路向西传播到了欧洲,欧洲人民用中国的米、谷幸福地喝上了稀饭。同时,两河流域培训的牛羊、麦作农业(大麦、小麦)也沿着这个线路,一方面向欧洲传播,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向中国传播,从而影响和改变了华夏人的文明。于是后来欧洲、西亚的两大文明,和中华文明实际上是一直互通的,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至少可追溯至约5000年前。



二、史前跨大陆交流为丝路文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跨大陆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演化及其地理格局,但其时空过程并不清晰。跨大陆交流与文明演化史的薄弱环节主要在汉代以前。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成果中有中欧班列、空中丝绸之路。两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记载非常清晰的有张骞出使西域,但在更早的时期,东西两方跨大陆人群的交流情况怎样,尚不清楚,包括骑马的人群、发明车轮的人群、颜那亚人以及斯基泰人。有关的发展轨迹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历史记录。

怎样研究这一演化过程呢,实际很简单。东、西方各有不同的元素,例如,西边是大麦、小麦、驯化的牛羊,有青铜器制作的器物,东方有粟米,有非常好的彩陶,所以可以从过去的文物里面,用科学的手段揭示出来。可以通过测定文物的年代,知道它的文化标识,从而理解东西方是怎样交流的。

具体做法是,首先测能看见的东西,比如在一个非常典型的考古遗址,取土样,然后浮选、晾干,再拿到显微镜下,看是什么,是大麦、小麦还是粟米。同时,除了吃的东西,还看有无牛羊等这些动物的遗存,操作方法也一样。通过这一过程最后鉴定有什么、是什么。现在,一些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可以应用新的技术方法把它过去的古生态,即古人的生活、生产、生态的内容揭示出来,这就是典型的揭示过程。

除了大家熟知的丝绸之路,在北面还有一条草原快速通道,也就是现在俄乌冲突所发生的区域。从这个区域一路向东,就是这条草原快速通道。现在有大量的遗址,通过动物考古、同位素考古、植物考古的一些发现,可以揭示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东西方的交流情况。如下图所示,从10000年前到2000年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从东方的中国到西方的欧洲,交流情况看起来是非常清楚的。图中蓝色代表西方、西亚的元素,红色表示东亚的元素。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大约6000年前东西两方各自发展,并没有开展交流,之后就一下开通了。发展过程是,沿着绿洲通道,一步步向东,走向草原通道,然后草原通道开通。到4000年前,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都开通了,丝绸之路也就开通了。跨大陆交流,形象地讲就是麦作农业向欧洲传播,向中亚传播,然后东方的手作农业也向西传播,中间还有狩猎采集的文明,他们就变成了狩猎向牧业转变的过程,这期间其他地方成熟的麦作农业就发展起来了。

在4000年前到2000年前,东西两方汇合后,西方农业就有了粟米,东方也有了大麦,小麦,北方草原地区也变成了游牧区域。受影响最大的是我国西部的干旱区和青藏高原,这是在东西方交流中最先受影响的区域。

再看4000年前所有的考古遗址在中国的情况。可以看出,前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西部地区或青藏高原有发现大量的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址,说明人口在逐渐繁盛。中国东部的人口密度也在大大增加,这是东西交流带来的一些新的发展因素,带动人类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发生转变。

在山地,以新疆为例,新疆高原地方有冰雪,有高寒草甸,有草原、森林,再由戈壁绿洲到沙漠这样的地貌,经常还有湖泊。可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绿洲农业在山地上干什么。首先是人吃什么。可以看到,绿洲农业都是吃粟米粮食,但山地区域吃粮食很少,主要以肉食为主。到后期牛羊传过来之后,山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就以吃肉、喝奶为主,他们的氮同位素就大大提高。到2000年前左右,大规模中原农业进入西部之后,山地和绿洲的饮食结构都降下来了,吃肉少了,吃粮食多了,由此可见这种交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是在伊犁盆地,我们团队做了一项研究,发现在早期的伊犁盆地区域,人们烧的是柴,但到了3600年前,人们开始大规模使用煤炭,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使用煤炭的年代。3600年前,这个时间点比过去认知的时间早了1000年。所以中国是最早使用煤炭的国家。当时的人们对煤炭的使用,除了生活之用,还对铜的冶炼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发表这一发现之后,国内国际媒体方面也都有相关报道。

河西走廊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在早期的河西走廊,东亚的元素沿着河西走廊向西,跨过大漠,到了中亚、欧洲。跨大陆交流开始之后,首先是东方的猪、狗向西传播,然后牛、羊传入,马传入,再往后是骆驼传入。所以农牧业的传入导致河西走廊人类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即最初以粟米农业为主,到混合的农业+畜牧业,到最后以牧业为主的演变过程。在相关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业民族强烈抗衡,就是牧业在这片区域兴起了的过程。

跨大陆交流对青藏高原的影响情况。青藏高原上的早期农业是沿着河谷发展的。5000多年前高原上的河谷地区就有了农业,种的是小米。跨大陆交流后,开始种青稞,大米走上了高原,并且还有了羊,驯化了牦牛,于是人类就长久定居青藏高原。研究团队在《Science》(科学)杂志发布这一研究发现之后,有人评论说,谁是藏族人,藏族就是黄土高原上当时的先民,一部分上了高原,便成了藏族,另一部分向东走,就成了华夏族。所以汉藏本是同源的。

跨大陆交流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塑造了西北农牧业的发展过程。新疆地区在6000至4000年前还是以狩猎采集为主,在4000年前左右西亚元素传进来后,麦作农业也开始传入,先是粟米,接着大麦小麦,然后牛羊都进入了这个区域。实际上,当地现在的农牧地理格局是过去格局的延续。例如,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带现在种青稞,海拔高的地方放牧牦牛和羊,东边仍以农业为主。在新疆地区,山地为游牧业为主,低海拔的绿洲地带以农业为主。

三、国际合作开展溯源研究

这一演变过程中仍有很多事情尚未搞清楚,所以需要大力推动此类研究。特别是中亚以西的地区,这一地带既有西方的元素,也有东方的元素。溯源研究这一发展过程为整体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但需要多国合作。于是成立了“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 这一国际联盟。成立该联盟一是科学方面有需求,二是国家层面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其实,很久以前欧亚大陆就实行了一体化,食品的全球化很早就开始了。现在要与这些国家的科学家合作,创造一个平台,服务国家。发起人除了我,还邀请了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迈克尔•梅德 (Michael Meadows) 院士,以及一位德国科学家,同时也是国际气象组织的首席科学家共同参与工作。

成立“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开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进一步了解欧亚大陆气候环境变化、东西方交流以及丝路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狩猎采集人群、农业人群、城镇怎样发展、科技怎样交流、人群是否也有东西向的交流等,来理解这一跨大陆交流过程。联盟推动了一系列相关活动,比如 ATES 丝路文明大讲坛,邀请一系列专家,同时也在推动科学大会,如明年举行的第三届科学的 ATES 科学大会将与匈牙利科学院联合召开。此外联盟也做了一系列相关宣传,推动人们来理解丝路文明的发展。



大会现场

END







一带一路·共赢未来

中 心 简 介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是全国政协办公厅业务主管、民政部注册登记的专业性、应用型智库。中心致力于开展“一带一路” 相关重大问题研究、规划推动等工作,是依托专家委员、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融智平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陈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