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的第一⑦中国第一种舰舰导弹:海防利剑的铸就历程
作者:微信文章在我国航天发展的壮丽征程中,中国第一种舰舰导弹的诞生,犹如一把海防利剑,为保卫祖国海疆铸起了坚强盾牌。
当时,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艰难,在导弹研制领域大多是从仿制苏联产品开始摸索前行。1960 年,我国同时开启了 C2(代号 542)岸舰导弹和∏15(代号 544)舰舰导弹的仿制工作。然而,那个年代困难重重,资源匮乏、技术基础薄弱,问题接踵而至。
为了集中力量保重点,1961 年 7 月,有关方面报请中央决定:全力投入舰舰导弹的仿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三分院挑起了技术抓总的重担,众多工业部门则负责具体的制造生产任务。
仿制工作初期,设计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们一边努力学习新知识,一边深入工厂第一线。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负责技术指导的老师师傅也没几个。他们就自己学、相互学、撵着专家学,靠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简陋的条件下,逐字逐句地消化技术资料,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任命李同力和吕琳为“544”导弹总设计师。两位总设计师犹如领航者,带领着团队在未知的海域破浪前行。
1963 年 10 月,“544”导弹进入试制阶段。这期间,经历了多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许多惊人动魄的过程。全弹静力试验就像给导弹做一次全面的“体检”,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操作仪器,仔细记录每一个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随后的模型弹陆上发射试验,更是激动人心。在那片广袤的试验场上,随着一声令下,模型弹呼啸而出,在场的工作人员们紧紧盯着导弹飞行的轨迹,心中既充满了期待,又带着不踏实的忐忑。当看到模型弹按照预定轨道飞行时,欢呼声瞬间响彻整个试验场。
1965 年,迎来了在海军试验基地的海上发射试验。大海波涛汹涌,仿佛在考验着这枚即将诞生的海防利器。试验舰在海浪中起伏,技术人员在摇晃的甲板上紧张地进行着最后的调试。当发射的那一刻来临,导弹如离弦之箭,冲向大海深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接着,又进行了从岸上向海上发射遥测弹的试验,这进一步考核了导弹各系统的工作性能和命中精度。每一次试验,都是对团队的巨大考验,大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神,一次次战胜困难,所有试验都获得了成功。
到了 1966 年底,导弹的定型飞行试验成了最关键之战。整个团队日夜奋战,精心准备。导弹成功定型飞行完成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1967 年 8 月,这枚导弹正式定型,命名为“上游一号”。从此,我国拥有了第一种舰舰型号的反舰导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