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脊梁丨极限战士 朱彦夫 撑起中国航天脊梁(十三)
作者:微信文章《中国脊梁》
十三期
极限战士朱彦夫 撑起中国航天脊梁
朱彦夫,男,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7月出生,山东沂源人,一级伤残军人、曾任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
■人民楷模
■时代楷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无数的脊梁人物挺起了国家的脊梁,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今天,栅栅要带同学们一同走进CCTV4特别节目专题片《中国脊梁》中的极限战士朱彦夫,探寻这位伟大中共党员背后的传奇故事。
01
极限人生 男儿无悔
1933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1947年9月,入伍。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2月,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为一级伤残军人。
1956年,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特护待遇回乡。
1957年—1982年,担任沂源县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 。
1996年,出版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1999年,出版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02
英勇负伤 身残志坚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等战役战斗上百次,他的头部、背部还残留有弹片。解放上海时,16岁的朱彦夫只身炸毁敌人3座碉堡,立下战功,在战争的火线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冬,抗美援朝战场,朱彦夫所在部队拿下了二五〇高地。为死守高地,朱彦夫和战友们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顽强反击,打退敌人十多次进攻。第三天,全连仅剩的朱彦夫在与敌人的殊死搏斗中被炮弹击中头部,左眼被弹片炸飞,昏死过去。之后,朱彦夫被兄弟部队从雪地里扒出来,在昏迷93天,手术47次后,朱彦夫活了下来,但他的双手以及膝盖以下截肢,左眼失明、右眼视力降至0.3。
03
回归家乡 自强不息
由于身体残疾,手术后的朱彦夫曾经想过自杀,但医生的鼓励和社会的关爱,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
朱彦夫被转到山东省泰安荣军休养院后,他的生活受到专人护理照顾,但他认为:“我不想也不能成为国家的负担。”四年后,朱彦夫主动放弃了特护待遇,回到家乡。
1956年,朱彦夫离开了衣食无忧的泰安荣军所,主动要求回到了故乡。回家后的朱彦夫,生活自理成了巨大的难题。他拒绝妈妈和家人的任何帮助,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子里,向残疾发起决战。为了练习走路,他装上假肢,常常摔倒;为了练习切菜做饭,他用嘴咬住刀背,再用断臂下压,才勉强把菜切成两三段;吃饭对朱彦夫来说难度更大,最初,他无法使用勺子、饭碗,只好把饭菜撒在桌面上,然后趴上去舔食。
最后,朱彦夫学会了自己吃饭,学会了装卸假肢,上厕所、刮胡子、划火柴等生活基本事务 。
04
植根家乡 亲力亲为
朱彦夫在家乡,看到当地村民的生活后才知道,绝大多数乡亲依旧过着困苦的生活,连基本的吃饭问题都很难解决,感悟道:“贫穷才是他们最大最凶恶的敌人”
1957年,朱彦夫所在村子共有8名共产党员,村民一致认为朱彦夫最适合做村党支部书记,选举朱彦夫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朱彦夫经常拄着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跋山涉水,到地里田间查看生产状况,挨家挨户察民情、体民恤。他对村里的每一项工程亲力亲为,在村里建了图书室,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
05
致敬英雄 传承精神
希望同学们能共同学习朱彦夫同志的坚定信念和英勇品质。这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希望同学们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业和生活中不断进取,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壮丽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原视频
敬请期待下一期《中国脊梁》系列推送,栅栅将继续带同学们深入了解另一位国之栋梁的非凡故事,继续探索那些支撑起中国脊梁的传奇人物。
end
大家都在看...
师生携手 智驭 AIGC丨教师与研究生AIGC小模型训练工作坊开启线下培训
走进警营|学生干部素质拓展活动圆满举行
主编丨周政君
主编丨杨玉涵
编辑丨覃幸婷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