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箭一号发射失利,广东要做中国商业航天“第一极”任重道远
作者:微信文章(本文约3800字,阅读时长16分钟,劳烦诸君)
根据中科宇航发布的消息:2024年12月27日09时03分31秒,力箭一号遥六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升空,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三级发动机点火约3秒后姿态失稳,箭上自主安全控制系统实施自毁,发射任务失利。箭上的11颗卫星随之陨落。
这是该型号火箭2024年度第4次发射,总计第6次发射,前面取得5战5捷,成功率100%,此次失利之后,成功率降为83%。这也是中国航天2024年第68次发射,大概率是收官之战。加上之前7月11日双曲线一号火箭飞行失利,2024年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入轨发射共11次,9次成功,2次失利。至此,中国民营商业航天所有实现批量化发射的型号全部都有了失败记录。
图:力箭一号遥六火箭运往发射场
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火箭发射16次,1次失利;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火箭发射7次,4次失利;蓝箭航天的朱雀一号火箭发射1次,失利,朱雀二号火箭(含改进型)发射4次,1次失利。剩余尖兵科技的天龙一号、东方空间的引力一号火箭各自做到了首飞成功,尚未实现批量商业化发射。
“启动火箭引擎时,可能会发生上千件事情,其中只有一件是好事。”
民营商业航天一年来进步很大,挫折也很多,再次说明,航天是个系统工程,始终是个高风险的事业,航天人始终要与不确定性共舞。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目前唯一一型在广东生产总装的入轨运载火箭(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位于广州南沙区),填补了广东造运载火箭的空白,补上了粤港澳大湾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商业航天以战略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新增长引擎、新动能的战略定位在全国多区域布局落子,生根开花。
广东要进军航天产业,力争打造为中国航天“第三极”、中国商业航天“第一极”。这是上个月成立的广东省商业航天产业促进会发出的雄心壮志。中科宇航为该促进会的会长单位,担负着组织广东商业航天产业链的火车头重任。
中国商业航天发轫近十年来,作为国家队的战略补充,创新不断,发展迅猛,正渐入佳境,处于全国全行业阶段性突破的前夜。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山东半岛均已初步完成较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布局,正处于产业整合布局,技术攻关突破,由大向强迭代、乘势爬坡过坎的状态,川渝、中南、西北地区也在发挥各自优势,谋求商业航天产业时代的一席之地。截至今年年底,国内商业航天产业格局依然是京、沪,作为第一梯队,二者一北一南称雄领跑,鲁、浙、苏作为第二梯队迅速崛起跟进,其余地区产业链欠缺较大,正在依托各自分项优势开展差异化竞争。
京、沪因为体制内航天院所集中,科创力量雄厚,近水楼台先得月,初期依靠国家队外溢的人才技术和融资便利性,加上用于创新,基本已形成各自确定的技术路线,牢牢把握着这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引领和总体地位,各地新兴的产业集群基本是以京沪企业在全国的产业体系布局基础上展开。
山东烟台宣称已初具“天上有星、地上有箭、海上有船”的布局,完成海上发射保障14次,并拓展了垂直起降、海面溅落和静态点火试验等场景,产业园里聚集了航天科技513所、星河动力、东方空间、箭元科技、九天行歌、陆海空间等企业,“东方慧眼”星座已经开始组网,并拥有海上发射场。山东是唯一跑通全产业链的区域,济南也参与进来了,但规模还比较小,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还是短板。
江苏近日启动了商业航天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布局“星、箭、网、端”全链条,系统发力“研、产、运、用”全环节,推动商业航天产业架构初步成型,目前以无锡梁溪区为中心正快速聚集产业要素,紫微科技、东方空间、氦星光联、星移联信等企业相继落户,连云港正谋划效仿山东海阳建设海上发射技术母港……
浙江宁波申请建设商业发射中心的计划好像已经折戟沉沙,但湖州、嘉兴已成为蓝箭航天的重要试验生产基地,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生产基地近日落户绍兴,时空道宇、地卫二等造星实力强劲,尤其是时空道宇运营的吉利星座在卫星批量制造、数据端应用方面优势明显,蓝箭航天在液氧甲烷路线上一骑绝尘,又刚刚获得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9亿元投资,俨然已成为火箭企业领跑者,是最有希望抢先拿下可重复回收火箭这个航天工业圣杯的中国火箭企业。
广东在航天方面从来不是强项,时间上已然落后,后来者如何居上,如何破局?
10月14日,《广东省推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简称《方案》)印发。该方案为广东省首个系统性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专项方案,提出广东到2026年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的目标。比较各地省一级的顶层指导,广东方案是目前各区域的方案中最完整最全面的,这里面有后发优势,毕竟他山之石和前车之鉴都已很多。
方案是个好方案,但广东本地的氛围却很奇怪,特别有些自媒体似乎更关注太空旅游,戏称包租公包租婆的钱有地方花了,这也反映出航天在广东人心里多么陌生遥远。
11月20日,广东省商业航天产业促进会(简称促进会)在广州揭牌,这是广东省唯一的省级商业航天产业社会团体组织。促进会会长单位正是广州中科宇航探索技术有限公司,中科宇航董事长兼总裁杨毅强担任创会会长,常务副会长单位为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很明显是要以两家明星火箭卫星公司为龙头和纽带,积聚上下游产业,打通这一重要战略区域的商业航天产业链。
商业航天产业链,简单来说就是围绕“制星、造箭、发射、用数、周边”的链条布局产业,产生好用能用常用的航天数据产品,衍生太空旅游、太空挖矿等前沿服务,带动航天文化、研学旅游等周边产业发展。其中,打造“通、导、遥、算”全覆盖的星座居于中心位置,星箭制造是基础,数据应用是突破口和总牵引。
硬的方面:“带头大哥”杨毅强曾评价:广东商业航天当前处于“两端强,中间弱”的局面。一头在基础端,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科研能力,比如芯片与通信技术,手机、汽车、无人机、船舶制造发达,有腾讯、中兴、华为、广汽等龙头企业;一头在应用端,有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无人驾驶、航运管理等潜在的应用平台,市场前景广阔;“中间弱”是指广东目前尚缺乏满足国家需求、同时符合大湾区特色的卫星和星座的应用。
软的方面:深圳东方红总经理李潞东指出,商业航天与传统航天是两种模式。“商业航天的特点是市场加资本的双轮驱动,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对商业模式、场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拥有开放程度更高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广东具备商业航天落地的基因。
阁主补充:广东的优势还有庞大的区域规模人口、发达的经济水平,毗邻港澳、面向全球的开放优势,缺项是还没有能发挥海陆区位优势的商业发射场。
广东的策略应该是:要加快产业集聚,聚焦卫星研制、火箭生产、发射服务、地面设备、数据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要突出应用牵引,大力发展“航天+”,支持“通、导、遥、算”星座的建设和应用场景开拓。
制星、造箭都是产业链上中游基础环节,最主要的是应用场景。说白了就是要让广大消费者为航天产业提供的服务买单,这才是关键突破口,也是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最大的痛点和堵点。商业航天要努力改变一直以来由国家主导的体制内航天高大上高科技的姿态,要接地气,要从高高在上落下来,如水银泻地,如空气、水一样嵌入到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去,这条价值链很长,但却是必须打通的路。
而在应用场景方面,恰恰广东优势明显。
无人机产业代表的低空经济,城市立体交通、旅游、送货、应急抢险、救灾监测,地面的无人驾驶和物联网,要求路线的精准规划、高精度导航和连续通信能力,这些要靠航天技术提供。海上风电、航运管理、工业养殖也依赖太空域数据服务。广东拥有占全国四成的年产手机、占全国1/6的年产汽车,和占全国95%的年产无人机。无论是卫星直连手机、互联网汽车还是低空飞行,都有望形成万亿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电子信息、互联网等领域饱和,市场也需要新的增长点和应用空间。
《方案》对应提出,推动低轨星座建设;谋划大湾区通导遥一体化低轨星座建设和运营,整合“珠海”“大湾智通”“天琴”等星座资源;扩大重点行业应用规模,依托商业化运营星座。
商业航天需要离市场应用更近,离产业基础更近,也需要离发射场更近,需要更强的发射部署能力。
《方案》对应提出,争取国家支持在阳江建设集卫星火箭总装、发射指挥控制于一体的卫星发射母港和海上发射基地,加快形成陆海发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具备良好的港口和强大的造船能力,可开展海上火箭发射,这正是容易被忽视又十分重要的一个潜在优势。
未来发射会以大液体可回收为主,海上发射回收必然成为主流,阳江的优势在于区位,阳江海域可以满足太阳同步轨道发射的需求,也可以短距离机动适应其他轨道。阳江附近海域已成功发射运载火箭3次,都是千里迢迢从山东海上机动过去发射,可见其价值所在。
直白地说,目前的产业布局极不合理。以中科宇航的火箭为例,发动机要从陕西西安运到广州,总装完成后从广州运到西北的酒泉发射,布局在浙江绍兴的液体火箭工厂一样存在全国大范围运输的成本,周期长、费用高、频率低,大规模快速组网发射下,这样的冗长周期难以想象。
广东星搭乘广东箭在广东发射,数据以广东为中心推广应用,在大湾区区域内实现融资组局、零部件生产,火箭总装发射,星座运营,数据服务区域化,才能充分发挥广东的工业优势和社会整体先进优势。
浙江老板参与到星箭制造中来,会像生产汽车一样生产火箭、卫星;
广东老板参与到卫星制造中来,会像造手机、无人机、空调一样造卫星。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到华强北市场,挑挑拣拣买几颗质优价廉的卫星来用。
广东发展商业航天,优势、短板都很明显,但潜力巨大!
任重道远,前途光明!
(本人个人观点,水平有限,供参考)
关注我,一起支持商业航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