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析:海南商发与长征十二号——中国航天新纪元的创新之旅
作者:微信文章2024年11月30日22时48分,长征十二号火箭在我国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以下简称海南商发)顺利升空,首发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海南商发2022年7月开工,也是目前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这里我们就海南商发和长征十二号火箭的创新性进行重点剖析。
01
海南商发的亮点和创新性
1)发射工位的设计上就重点考虑商业发射需求。对于海南文昌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发射塔架高91.7米,主要用于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二号发射工位发射塔架高85.8米,主要用于发射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系列火箭。23年开始建设的新发射工位也是针对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设计,满足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发射任务和天宫空间站载人发射任务。而对于海南商业发射场,虽然一号发射工位有83米塔架,是为长征八号定制。但二号发射工位是液体通用型发射工位,可兼容包括长征、快舟、捷龙等多家火箭公司的19个型号火箭发射需求,适配 3.35m-5m范围内直径的火箭;三号发射工位是小型固体发射工位。在整体工位设计上,面向商业发射任务特征还是很鲜明。
2) 采用液体通用型发射工位。即发射前、后端设备并不固定,可以“模块化”更替,“对口”更换。其中:
✓ 前端设备包括:箭体起竖系统(不同火箭型号由于箭体尺寸、重量等参数不同,起竖系统的起竖能力、起竖精度等要求会有所差异)、转运设备(包括全箭模块化运输车等)、对接装置(如5.2 米整流罩垂直水平合罩装置等,不同型号火箭的接口尺寸、形状、位置等存在差异)。
✓ 后端模块包括:发射台及相关设施(不同型号火箭的推力大小、喷焰角度、尾焰温度等不同,对发射台的结构强度、抗烧蚀性能、导流能力等要求也不同)、加注供配气系统(不同型号火箭使用的推进剂种类、加注量、加注压力、供气压力和流量等参数存在差异)、测控系统(对火箭的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喷水降噪系统(不同型号火箭的尾焰温度、噪音强度等不同,喷水降噪系统的喷水量、喷水角度、喷头布局等需要根据火箭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3)组装、测试、转运采用“三平”方式,提高火箭发射频次。核心还是水平组装和测试可以在普通的大型厂房内进行,无需针对特定火箭型号建设专用的高耸厂房,提高了厂房的通用性和利用率。同时减少了火箭在发射工位的占位时间,能够更快地完成发射任务,提高发射频次。但制约性也有,比如部分卫星或有效载荷由于自身结构、性能等原因,不支持水平测试与运输。此外,“三平” 方式的测发流程更为复杂,因为针对水平转运、起竖等操作,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控制和协调,增加了测发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技术上,对起竖技术和稳定性控制的要求也更高。
02
长征十二号火箭的技术创新
本次首发的长征十二号是我国首型4m级运载火箭,也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单芯级运载火箭,近LEO轨道运载能力不少于12 吨、700km SSO轨道运载能力不少于6吨。从箭体设计到采用的技术都实现了不少创新,具体而言:
1)箭体结构:首次采用4m级(实际3.8m)。目前我国现役的长征系列火箭中,除了长五系列(直径5m)、长征十一号(直径2m)之外,其他的箭体直径都是3.35m。一改此前箭体结构,主要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大型卫星、多星组网地发射任务以及完美匹配YF-100K发动机。相比3.35m运载火箭,其推进剂装填量提升30%,火箭模块的推力性能提升108%。此外, 由于芯一级采用4台130吨级(实际1250KN)的YF-100K液氧煤油发动机,而YF-100K直径1.347m,而一般发动机之间的间距(即中心到中心的距离)设为发动机直径地1.5-2倍,以长征十二号的参数来估算,该比例系数为1.62左右。
2)牵制释放技术:长征十二号实现了该技术国内首次工程应用。即火箭在点火起飞前,牵制释放系统先将其系留在发射台上,待火箭诊断点火工作正常后,牵制释放系统可靠释放,火箭完成顺利起飞。一方面,可以在火箭点火后检测到故障时终止发射;另一方面,如果火箭发动机推力达到预定值后直接释放,突然的大推力产生的冲击会对火箭造成较大的振动,容易损坏箭上仪器,用减载缓释放装置在火箭离开发射台升空的极短时间内,缓解振动的冲击。
如图,火箭在尾部均匀地布置4 个牵制释放机构。处于牵制状态时,连杆右侧的气缸在动轴2处将连杆拉住,使牵制臂稳定地牵制火箭。当检测无故障且发动机推力达到预定值时,传感器发出释放指令,气动分离器松开,牵制机构回到稳定位置,牵制臂打开,火箭释放。
3)冷氦增压技术:即利用高压低温氦气对贮箱进行增压,一方面,冷氦气瓶的贮气量约为同压力同容积下常温气瓶的 5.6 倍,从而所需的冷氦气瓶数量大幅减少,轻增压系统的结构重量。另一方面,能够更加高效地对煤油进行增压,确保火箭燃料输送系统的稳定运行。
具体而言,高压冷氦(液化温度-269°C以下)气瓶置于氧箱中(一般液氧温度-183°C以下),通过环境冷却提高其密度和增压效率。氦气在进入燃料箱之前会通过一个过滤器,以去除可能存在的杂质或水分。然后再经过节流圈降低氦气的压力(即膨胀),使其在进入燃料箱之前进一步冷却(焦耳-汤姆逊效应)。然后流经电磁阀,用于控制氦气的流动和流量。最后经单向阀(防止燃料箱内的氦气回流到气瓶中)进入煤油箱,由于其低密度和低沸点,会迅速膨胀并吸收煤油的热量。通过氦气增压,燃料箱内的压力得以提高,这有助于液化煤油的输送。
但冷氦增压也有很多技术难点,包括:材料(需要有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能)、高精密加工技术(微小的加工误差都可能导致氦气泄漏或系统压力不稳定)、全位置焊接(冷氦气瓶连通管等部位的焊接往往需要在箭上进行全位置焊接)、热管理和低温密封等方面。目前虽未不明确长征十二号冷氦气瓶具体采用了哪种材料,但猜测大概率是钛合金(良好的低温性能,在低温环境下强度反而比常温时有所增加,且密度相对较低、耐腐蚀)或者碳纤维。但是对于钛合金,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精密加工和全位置焊接,由于其加工硬化严重、刀具磨损大等,要实现高精密加工更为困难。而由于钛合金的化学活性大,在焊接过程中容易与氧、氮、氢等杂质发生反应,导致焊缝金属的塑性和韧性下降,产生气孔、裂纹等缺陷,这对焊接技术和设备的要求极高。
4)铝锂合金贮箱应用:其二级贮箱采用了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不仅重量轻、韧性也好,相较采用第二代铝合金材料的常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关结构的重量减轻了10-15%,有效促进了运载能力和运载效率的提升。
由于在发射初期,一级贮箱要承受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巨大推力,需要更高的结构强度来保证贮箱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二级贮箱储存的推进剂为火箭在更高空的飞行阶段提供动力,包括调整姿态以及进入预定轨道等,加注量也少,会主要考量轻量化、气动外形等方面。所以一级贮箱会更多考量新材料的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我们猜测,一级贮箱还是采用的Al-Cu合金材料。
对于贮箱材料,经历了Al-Mg合金(如我国2.25m火箭长征一号、美国土星-1、苏联东方号)、Al-Cu合金(如日本H-2A、欧空局的阿里安5、长征五号)、Al-Li合金(长征九号、长征十二号、Falcon 9、Space Launch System等)、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用于DC-XA亚轨道飞行器、LMT的X-33太空火箭等)。
而对于铝锂合金,也经历了三代技术变化(如图)。第一代铝锂合金始于1945年美国铝业公司Al-Li-Cu组合物的专利,但是耐热性不足,塑韧性较低,具有较高的缺口敏感性,因此并未在运载器贮箱结构中得到应用。第二代铝锂合金,20世纪80-90年代由美国和欧洲各国开发,通过添加2+%的Li、约2+%的Cu,以获得相比于传统铝合金减重8-10%的效果,并添加少量的Mn和Zr来控制晶粒尺寸。国际上最有发展前景的两种第二代Al-Li合金是2090 和8090牌号。如麦道公司采用2090-T81 Al-Li合金板材,制造了直径2.44m的德尔塔运载火箭低温贮箱,结构减重约5%。但第二代Al-Li合金仍存在各向异性严重、塑韧性较低、焊接性能差等问题,主要原因是Li含量过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第三代Al-Li合金开始出现,主要包括2195、2297、2199、2050等合金。相比第二代,这些合金中Li浓度含量逐渐降低(0.75-1.8%),并且引入了Zn、Sn、Ag等元素。以超强度、超韧性、超低密度为发展方向。应用上,美国研制的2195 Al-Li合金(Weldlite 049系列)被应用于航天飞机奋进号贮箱结构中, 贮箱质量比原2219 Al-Cu合金材料贮箱减重达3406kg。Falcon 9也用了2198 Al-Li合金贮箱。我国C919大型客机部分结构便采用了第三代Al-Li合金。2021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出我国首个3.35m直径的 Al-Li合金贮箱。本次长征十二号是首次在4m级火箭贮箱中应用Al-Li合金。
此外,在复合材料贮箱方面,2016年,SpaceX研制出12m直径的大型液氧复合材料低温贮箱,这也指引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风险提示:
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所载的意见仅为本文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瀛赐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文所载不一致的意见。本文未经瀛赐基金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END
瀛赐基金
海纳百川
瀛在净值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