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网君:2024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为何不及预期?中国可回收火箭明年进展如何?SpaceX的商业版图和太空经济的崛起
作者:微信文章01
2024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为何不及预期?
中国的商业火箭应该有自己的发展节奏
2024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未达预期,共68次入轨发射,成功66次,失利2次。与年初预计的100次发射有差距,主要原因在新兴商业航天领域。技术上,商业航天技术能力与目标存在差距,导致计划中的可复用火箭未能首飞。非技术方面,政策、管理、投融资等也是挑战。中国商业航天法规需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减少行业变数。改进方向包括技术提升和法规调整,以促进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卫网君
毫无疑问,我国航天发射的短板依然在商业火箭领域,正如文中所言:“为了贪功冒进、模仿而模仿,虽能一时风光,但终究会被自然定律打回原形。”中国的商业火箭应该有自己的发展节奏,要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定力,依据国内市场需求、技术基础、人才储备,一步一步扎实前进。
新闻链接:
https://www.guancha.cn/gaotianwei/2024_12_27_760297.shtml
02
2025中国航天展望:中国可回收火箭明年进展如何?
可回收火箭是商业火箭的一条路,但是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2025年标志着中国民营火箭企业发展的第十年,中国在可回收火箭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长征十二甲预计2025年一季度首飞,有望实现一级回收。朱雀三号计划下半年执行三次发射,有望实现一级火箭垂直回收。天龙三号计划6月首飞,并执行5次千帆星座发射任务,虽未提回收计划,但抢占市场将有助于回收进程。其他如力箭二号、双曲线三号、星云一号等也在积极研发中。
中国可回收火箭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材料应用、深度变推力技术和气动优化。与SpaceX相比,中国商业可重复火箭研发进展与猎鹰9同步,但实现垂直回收可能需至2027年左右,形成成熟回收复用能力预计还需5年。中国民营火箭企业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正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技术的差距。
卫网君
可回收火箭是商业火箭的一条路,但是不是唯一的一条路,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对可回收火箭的热衷,其实也是一种路径依赖。中国的商业火箭完全可以打开思路,在各种发展方向上充分探索,而不是一窝蜂挤在可回收火箭一条道上。否则,就只能一直跟在别人后面了。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J_ks7X82d6TPr3pwxy3ftw
03
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国商业航天资本化之路
中国商业航天虽起步艰难,但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长光卫星因亏损和股权分散撤回上市申请,反映了行业的高投入和长周期特性。中国商业航天自2014年起步,经历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如吉林一号星座建设等成就。行业面临技术竞争、高成本和盈利难题。尽管挑战重重,中国商业航天在政策和资本支持下展现出巨大潜力。星图测控的北交所上市计划显示了行业的积极发展势头。总之,中国商业航天虽起步艰难,但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卫网君
长光卫星的上市搁浅,确实为中国商业航天的资本化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并非没有积极的影响。事实上,这一事件也是对过去十年来商业航天粗放的资本运作方式的某种否定,告诉我们,未来的资本化之路,必然回归于最朴素的商业原则,那就是能否突破盈利关,能否为资本带来切实的收益,如果只能依靠画饼,或宏大叙事,资本市场是不会一直买单的。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6pK50HRNW48jm89fwmNfpA
04
【前沿科技】中国“千帆星座”VS美国马斯克“星联”,谁将主宰天空?
“千帆星座”与“星链”本质上是两类不同的事物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d3560s1magy&1314.swf
对比中国的“千帆星座”计划与美国的“星链”计划:中国的“千帆星座”计划由垣信卫星公司推进,目标是发射1.4万颗卫星,构建全球通信网络,特别强调国家安全和监控能力,支持手机直连和多业务融合服务。美国的“星链”计划则侧重于提供全球高速互联网服务,尤其是偏远地区。低轨卫星互联网因其全球覆盖、高通信速率和低时延而变得日益重要。中国的计划在国家安全和监控方面具有优势,而美国的计划在商业服务方面领先。两国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竞争,也关乎全球影响力和资源控制。
卫网君
“千帆星座”与“星链”本质上是两类不同的事物,如果将“千帆星座”置于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高度,自有一套运行逻辑和战略目标。因此,在讨论中国的卫星互联网建设时,前提的设定很重要,不能一味以“星链”为参照,而应走出自身独特的商业化之路。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6JvQ3UQdvs8IiDvHbkQyLw
05
SpaceX的商业版图和太空经济的崛起
全球估值最高的私营公司
SpaceX的估值已达到3500亿美元,超过字节跳动,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私营公司。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猎鹰9号火箭的可回收技术、星链计划的稳步推进、星舰技术的发展,以及政治红利。SpaceX的核心业务包括猎鹰火箭、载人航天、星链和星舰。星链计划特别强调,它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尤其是偏远地区,并在全球扩展服务。
SpaceX的崛起带动了太空领域的投资和创业,推动人类在宇宙中“学会走路”。太空创业的趋势包括基于卫星数据的应用、太空工厂和医疗领域的应用,以及太空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突破、商业化难题、能源问题和宇航员生命安全保护。SpaceX对太空创业生态的影响显著,其存在促进了洛杉矶附近太空创业生态的形成,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尽管马斯克对快速到达火星持乐观态度,但深空探索的复杂性和挑战仍然很大,需要跨学科的创新和合作。
卫网君
SpaceX也许将是下一个特斯拉,就如特斯拉搅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样,SpaceX也将成为塑造太空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对于中国商业航天而言,能否复刻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与特斯拉形成的“追赶——超越”的发展轨迹,是决定产业生命力的重大挑战。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QQYm2kgOOF0r0y7wQklHg
>End
>>>
本文系“太空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我们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HISTORY/往期推荐
商业火箭,想说爱你不容易——(一)中途夭折的商业火箭起步之旅
商业火箭,想说爱你不容易——(二)难以复制的SpaceX
商业火箭,想说爱你不容易——(三)中国商业火箭未来之路怎么走?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王俊峰
·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编辑:艳玲、哈玫,周泳、邱莉、黄榕、娜娜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稻子、赵栋策划部:杨艳、若㼆、李真子视觉总监:董泞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行政部:姜河、林紫业务部:王锦熙、瑾怡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请加微信:15910858067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请加微信:13811260603杂志订阅,请加微信:wangxiaoyu9960
· 卫星与网络各分部:成都分部负责人:沈淮长沙分部负责人:宾鸿浦西安分部负责人:郭朝晖青岛分部负责人:江伟· 卫星与网络总部负责人:农燕·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许克新、董今福· 投融资及战略层面合作:刘雨菲·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航天加(深圳)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负责人:杨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