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 进展、问题及对策
作者:微信文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中亚国家
高等教育合作: 进展、问题及对策
本文节选自朱旭,张馨宁(西安交通大学)发表在《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年第11期的论文《“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 进展、问题及对策》。此处省略注释。
摘要:加强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是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柱。“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稳步发展,在语言与文化交流、留学生结构优化、校际联合培养、多样化交流平台搭建等方面成果显著。同时,受制于复杂的历史、人文环境和区域内外不和谐因素的干扰,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在机制保障、师生交流、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未来立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亚国家应具有高阶思维,统筹多元主体,完善高等教育合作机制保障; 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保障留学生双向互动; 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推动合作项目走深走实; 服务市场发展需要,加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助力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实现共赢。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亚国家; 高等教育合作
中国与中亚国家始终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中亚成为“一带一路”首倡之地,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先行者。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显著加强,多领域、全方位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高等教育合作作为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为增强战略互信,促进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中国与中亚国家立足有序推进教育互联互通、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共建丝路合作机制等,合作深度与广度不断加强,历史性突破和实质性成果显著。
2023 年 5 月,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办,在此次峰会期间,中国与中亚五国达成的系列合作共识就包括要推动高校和大学生交流、推进“鲁班工坊”职业教育发展等,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广阔空间。与此同时,受制于复杂的历史、人文环境和区域内外不和谐等因素的干扰,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深化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正视并解决。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进展,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为深化各国间高等教育合作提供可行性对策选择。这不仅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间高等教育交流互鉴,推动民心相通,也有助于保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为助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下深化中国 - 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对策
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中亚国家无论是立足自身教育发展需要,还是从国际沟通协作长远考量,无论是加强“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还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高等教育合作都是符合彼此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面向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应具有高阶思维,从全人类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高度出发,主动对接各国教育发展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助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深化发展。
1.统筹多元主体,完善高等教育合作机制保障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提出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就包括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在高等教育合作领域,中国与中亚国家若想推动双边合作有效展开,势必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多元主体力量,完善高等教育合作机制。
在国家层面,要充分发挥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2023年,中国与中亚国家元首同意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这对于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全方位务实合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依托常态化举办中国-中亚元首定期会晤,国家领导人要协商探讨高等教育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动对接各国合作意愿及战略规划,完备“一带一路”倡议下教育合作的政策设计,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在政府层面,推动建立中国-中亚国家教育部长会晤机制。教育部长会晤是推动国家间充分交流教育发展情况、对接教育合作事宜、创建合作交流平台和机制的关键。通过建立中国-中亚国家教育部长会晤机制,助推各国主动对接高等教育合作规划,制定有效的双边教育合作议程。具体包括完善高等教育合作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责;设立专门机构对签署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持续监督,强化项目落实的效率与规范程度;完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相关文件;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历学位互认和学分转换制度落实学历学位互认协定等,确保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对接的协调性与有效性不断提升。
在高校层面,鼓励不同高校之间对话交流常态化展开。中国与中亚国家高校要借助于目前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发展契机,根据新形势与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强对话协商为双方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有效的联络平台与完善的合作机制。如通过常态化举行中国与中亚高校大学校长论坛、“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学术论坛、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中国-中亚国家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等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积极推动协商探讨符合各国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信息共享新模式。
2.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保障留学生双向互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加快推动留学生交流互动,是保障民心相通、推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当务之急。中国与中亚国家应在尊重彼此利益诉求的基础上,立足各国人才市场需求和教育发展战略的优先事项,充分发挥各自高等教育特色学科的比较优势,开展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教育合作项目,最终通过平等合作、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中国与中亚国家对师生交流的吸引力度。在高等教育合作中,中国与中亚国家尽管高等教育发展差异显著,但是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对于中亚国家而言,虽然相较于西方国家其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不高,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凭借其悠久的办学历史与深厚的学术积累,涌现出一批优势学科。例如在2023年发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哈萨克斯坦部分高校在学科排名中的优势明显,包括艺术与人文、工程与技术、生命科学与医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等五大学科领域。其中,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在“现代语言”(排名88)、“语言学”(排名94)和“酒店休闲管理”(排名51)学科保持了相对靠前的位置;哈萨克国立大学“现代语言”学科排名第76位;哈萨克国立师范大学在“教育和培训”学科中同样排名第76位。此外,哈萨克国立师范大学重返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排名,位列第95位;萨特巴耶夫大学在“油气工程专业”排名中进入了前51~100位置。针对这些中亚高校的优势学科,我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并鼓励高校之间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设立跨国联合科研合作项目,不断提升我国师生赴中亚国家交流合作的吸引力。
此外,对于中国而言,既有地缘优势,也有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以及学科发展、前沿技术、教育经验、发展模式相对成熟等优势。我国要持续巩固和发展包括新疆、陕西、甘肃等西北省份在内的具有地缘优势的高校对中亚留学生的吸引力,并在战略层面逐步将中亚纳入我国西北5省份开展国际教育交流的重点。在学科层面,加大与中亚国家当前发展所需的油气、农业、机械、信息化、计算机科学等重点专业和新兴领域的教育合作对接,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加强前沿技术联合攻关,进一步吸引中亚国家留学生,尤其是高层次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合作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保障中国与中亚国家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教育融合体。
3.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推动合作项目走深走实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增强教育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深入推动合作办学方面,应立足各国发展需要,借助于相关政策和协议支持,不断探索新的合作类型。首先,在独立办学方面,要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加快在中亚国家建设富有特色的国际学校。独立办学作为最能够体现办学意志、实现办学目标的办学模式,也是欧美国家在中亚地区最为通行的办学方式。目前,我国在中亚地区高等教育办学多采取校际合作或优势专业合作的模式,独立办学尚属初级阶段。未来我国既要充分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办学主体的制度优势、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在办学模式上推动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管理模式走出国门,也要根据所在国法律及政策要求,随时随地进行发展策略、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保障境外独立办学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设立分校方面,积极鼓励中方有条件的高校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中亚国家建设分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推进,我国应鼓励具有境外发展优势的高校尤其以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校情实际,厘清特色优势所在,找准合作方向及切入点,分类定位合作模式,因地制宜设置专业,合理规划赴中亚建设境外分校。这不仅可以有效弥补所在国人才和技术缺口,更好服务各领域合作交流,也是影响我国在中亚国家设立分校并确保成功的关键。
最后,在创办联合大学方面,共建中国-中亚国家联合大学和学术团体,实现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如参考上海合作组织机构创办联合大学的有益经验,鼓励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合作意愿的高校组成实体或非实体合作网络。在此过程中,积极开展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交流工作;扩大教学和科研合作;推动在教育、科研和技术领域里的一体化进程;建立成员国间及与其他国家间对等承认上合大学文凭的机制;推动合作双方教学、行政、管理模式的有机对接;协商探讨专业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等具体人才培养细则,确保合作项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打造具有高水平的联合培养基地。
4.服务市场发展需要,加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才培养只有以提升区域经济建设为抓手,立足服务市场需要,持续而稳定地输出满足时代发展急需的“通语言、懂技术、跨文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才能有效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引领辐射作用。
目前,“语言+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着力推进国际语言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能有效解决国家间跨境企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问题,助力各国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基于此,中国与中亚国家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资源优势,通过增设专业性、技能类教学内容,辅以整合中外政、校、企等多方资源,协调统筹“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延伸其办学功能,积极服务既需要精通语言又具有专业优势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需要。
此外,还要发挥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中的显著优势,即中国与中亚国家不同类型的高校要主动围绕所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加大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和就业基地的合作交流。尤其要发挥中国与中亚国家优质师资力量的积极作用,通过大力选拔培养语言教学能力与实操技能兼备的“双师型”外派教师,注重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中文+专业性”师资团队,旨在提高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鲁班工坊”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创新模式,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技术人才发展需要的有效对接。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涉及多个领域,各领域都需要技术人才支撑,政府层面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继续扩展中亚国家鲁班工坊覆盖力度。推动国际化质量评估与监管体系构建,对鲁班工坊办学能力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监测与评估,有效提高“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与影响力,旨在满足中亚各国产业发展状况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助推当地民生发展,这也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END.
联系电话|023-88790793
(图文信息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