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老外,我国航天芯片生产线曝光,制作工艺仅为1.5微米 不足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作者:微信文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1.5微米?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
某些人怕是要跳出来冷嘲热讽了,但这次他们可能要失望了。
这几天我国航天芯片生产线罕见曝光,采用的正是这看似“落后”的1.5微米制程,却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航天芯片的自主可控,其意义远超数字本身,堪称“换道超车”的典范!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条新闻一出,网上立刻炸开了锅。
一方面是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在这个动辄5纳米、3纳米的时代,1.5微米是不是太落后了?
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到底有多大?
这种声音还夹杂着一股酸溜溜的味道,“什么又是落后就要挨打那一套,承认差距有那么难吗?
先别急着下定论,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航天芯片的特殊性。
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脑芯片不同,航天芯片工作在极端恶劣的太空环境,要面对强辐射、极端温度等严峻考验,其对可靠性、稳定性抗辐射等要求极高,而这些需求是先进制程技术无法完全满足的,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对于航天芯片来说,成熟稳定的工艺往往比一味追求先进制程更加重要。1.5微米制程,虽然在民用领域早已被淘汰,但在航天领域,却是久经考验、成熟可靠的“老兵”。
更重要的是,这条生产线的曝光,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航天芯片的核心技术,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自主可控。
这就如同一场长跑竞赛,不在于起跑时的速度有多迅猛,而在于持久力与策略。
我们以前的航天芯片主要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供应极不稳定,一旦遭遇“卡脖子”,整个航天事业都可能受到影响。
现在我们“另辟蹊径”,用成熟的制程满足需求,而且全部自产,就像自己掌握了水源,再也不怕别人断供了。
这正是“换道超车”的精髓所在!
突破了“卡脖子”,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航天芯片的自给自足,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的火箭、卫星空间站这些“国之重器”的核心部件,从此真正地打上了“中国制造”的烙印。
或许会有人提出疑问,自主开展研发这般艰难,那我们为何要选择这条道路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核心技术买不来,也讨不来。
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受制于人。
想想看如果关键技术依赖进口,一旦对方断供或者提高价格,我们怎么办?
难道要放弃整个航天计划吗?
所以自主可控才是必须的!
北斗导航系统芯片的自主研发之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年欧洲人也曾邀请中国参与伽利略计划,但最终却将我们排挤在外。
中国未曾放弃,而是毅然决然地作出了自主开展研发的决定,最终顺顺利利地建成了属于自身的北斗导航系统。
如今北斗系统已在众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了,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了。
回顾历史,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北斗导航、嫦娥探月,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自主创新。
近些年来,中国在好些个科技领域都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像量子通信、人工智能、5G技术之类的,越来越让世界把目光聚焦过来。
特别是现在大家都在关注的华为,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依然屹立不倒,这就是中国科技实力的最好证明。
航天芯片的突破,是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的又一力证。
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不畏艰难且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向世界表明,中国正在逐渐地从科技领域的追赶者,转变为引领者;中国科技的蓬勃发展之势,无法阻挡!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差距。
但这并不可怕,那可怕的便是失去了追赶的勇气以及信心。
有些人总是喜欢“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这种心态要不得。
我们要做的,是正视差距,奋起直追,而不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面对质疑,我们要有理有据地反驳。
说1.5微米“落后”的人显然没有看到航天芯片的特殊性和战略意义。 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战略选择。
这更不是落后,而是实打实的超越!
以后中国会一直把精力放在航天领域,使劲钻研关键核心技术,让航天事业一步步走向新的高度。
我们可以肯定,在没多久之后,“中国航天”会取得更多、更显著的突破,给“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带来更大的奉献!
航天芯片生产线的曝光,不仅仅是一个科技新闻,更是一个时代强音。
它彰显了中国科技追求自身强大的决意;呈现了中国航天人竭力攀登巅峰的豪迈之情。
这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进步,更是国家的意志以及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
★
参考资料
新华网-2024-12-24-这一年,我们不断提升创新实力
蓝海网-2024-12-26-【中国航天芯片生产线曝光,工艺精度直接飚到了1.5微米!
玉渊谭天-2024-12-26-频频制裁中国芯片,美商务部长吐真言:徒劳之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