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作者:微信文章一、工程介绍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前,工程已完成了第一步任务并在第二步任务取得突破进展,正在集中力量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为实施第三步战略任务做准备。2010年9月中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启动研制建设工作,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目标包括: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为开展载人登月等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等。为加强对工程的领导,中国政府设立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实施大型系统工程专项管理,统筹协调工程13个系统的110多家研制单位、3000多家协作配套和保障单位的有关工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广大科研人员、部队官兵和职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二、发展概况20世纪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我国首次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 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1世纪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0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2005年10月12日,我国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进行"多人多天"的飞行任务。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承载着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八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6时07分进入轨道,开始"追赶"天宫。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11月14日20时许神舟八号完成与天宫一号的二次交会对接。2012年6月16日,我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并进入天宫一号圆满完成一系列科学实验后,于6月29日安全返回地面。2013年6月11日,我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三、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目前,工程已完成了第一步任务和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的7次飞行任务,正在集中力量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为实施第三步战略任务做准备。四、工程回报至关重要:花多少钱也买不到高技术载人航天的发展,带动了诸多尖端科技的发展。载人航天涉及的高新技术领域众多:现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正是在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的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高新技术领域的水平提高,促进了我国诸多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尖端科技的取得,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经济收益:回报达十倍 百姓得实惠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结果。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并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益匪浅。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其中人工智能、遥感作业等技术的转移又带动了整个工农业的繁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今天,通信卫星已被广泛用于电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几乎每位中国人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卫星带来的文明和便捷。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一大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已经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从新药品到新材料,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运用于通信、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还有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卫星定位导航……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当年"两弹一星"等诸多重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不会有核电站、航天遥感等产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微电子以及玻璃钢、特种冶金行业的发展。五、八大系统航天员系统航天员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选拔、训练航天员,并在训练和载人飞行任务实施过程中,对航天员实施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在北京建设了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制了航天服、船载医监医保设备、个人救生等船载设备。空间应用系统空间应用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用于空间对地观测和空间科学实验的有效载荷。研制空间光学遥感设备、电子信息遥感设备等大型有效载荷,地球和空间环境监测、空间材料、空间生命、微重力流体物理等空间科学试验装置,开展相关研究及应用实验。载人飞船系统载人飞船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神舟"载人飞船。"神舟"载人飞船采用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方案,额定乘员3人,可自主飞行7天,具有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功能,可与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进行对接并停靠飞行半年。运载火箭系统运载火箭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满足载人航天要求的大推力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多方面改进设计,控制系统采用冗余技术,增加了故障检测、逃逸救生等功能,增加了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发射场系统发射场系统主要任务是负责火箭、飞船和应用有效载荷在发射场的测试和发射,新建了航天员技术区,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及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先进测发模式。测控通信系统测控通信系统主要任务是完成飞行试验的地面测量和控制。在原有卫星测控通信网的基础上,研制建设了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S波段统一测控通信设备。形成了由地面测控站、海上测量船及中继卫星组成的载人航天测控网。着陆场系统着陆场系统主要任务是搜救航天员和回收飞船返回舱,建设了主、副着陆场,设立了上升段陆上、海上应急救生区和运行段应急着陆区。空间实验室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空间实验室,包括具有交会对接功能的8吨级目标飞行器,为开展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科学实验提供基本平台,为研制空间站积累经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八大系统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高度密集,全国10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数十万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