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突然“无故”被停用?不少贵州人中招!运营商回应→
作者:光明网近日,有网友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天眼问政”栏目留言,其手机卡在今年10月,因被运营商研判为异常风险号码而导致通话功能停用。网友表示十分不解,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据了解,这位手机遭限制通话的网友,是贵阳市一幼儿园老师。
她告诉记者,今年9月,因工作需要,每天要用尾号为3664的移动手机号与多位家长频繁电话沟通。
“10月底的一天,我突然发现手机无法拨打、接听电话。联系客服得到的答复是‘此手机号因短期内多次拨打电话,被大数据涉诈研判为异常风险号码,已被限制通话’。”幼教老师说。
于是,她几次找相关机构申诉,但依然不能解除手机号的异常风险限制。“我就决定注销手机号不再使用,可这样也不行。当时去办理时,移动公司职员解释,还需要警方开具的相关证明材料。”
针对幼教老师遇到的问题,记者联系到中国移动贵阳分公司。
“公司依据国家网络安全、电信反网络诈骗以及涉诈电话卡治理工作相关法规,结合号码入网渠道、时间、通话终端、地理位置等各项因素,建立了大数据涉诈研判模型,监测处置异常风险号码。”
移动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经核实,这位用户的移动手机号码因使用异常,于2024年10月28日被关停通话功能。”
随后,移动公司联系到这位幼教老师,详细解释了关停原因以及重新启用手机号、注销手机号的相关流程。
目前,双方已协商出妥善解决办法。
采访中,记者发现手机号被研判为涉诈而被关停功能的,不止这一例。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因使用同一号码频繁拨打电话,而被判为涉诈骗、涉骚扰等异常行为的手机用户不少。
贺先生是北京某新闻媒体驻贵州记者站的记者。因为工作需要,他每天有大量电话拨出。
图为贺先生第6次收到的停机短信。(受访者供图)
“最近几年,我的手机号已经有5次被判涉诈而停机。每次都要向客服作出多次情况说明才能恢复使用。”
就在贺先生接受记者采访当天,他再一次收到运营商短信通知,使用的号码存在涉诈风险,需要去营业厅重新实人认证。
黔东南州剑河县某公益组织的龙先生也遭遇类似停机尴尬。
一次家庭困难学生集中家访期间,龙先生几天内用同一号码手机联系100多位学生家长,结果就被判涉诈而停机。他与运营商多次沟通无法“洗白”手机号后,不得已放弃这个号码,重新办了新手机卡。
小黄是贵阳某单位的职工,去年参与问卷调查工作时,他用手机号在几天内拨出数百个电话,结果问卷调查还未完成手机就停机了。
第二天,小黄到营业厅咨询才知道自己的手机号涉嫌电话诈骗,“这个结果让自己哭笑不得。”她说,最后只能按照要求做了二次实人认证,才得以重新使用手机号。
蔡先生则是给妻子打了几个电话,手机号就被“拉黑”了。
蔡先生是黔东南州凯里市一家国企员工,受单位选派出国到老挝参与工程建设。今年3月初,他用手机给家里的妻子打了几次电话未接通后,就莫名其妙打不出电话。刚开始,蔡先生以为是信号问题,没在意。直到两天后,妻子通过其他方式联系上自己,才知道自己的手机已经被限制呼出和接入。
图为蔡先生的手机卡被限制功能后与客服的信息往来。(受访者供图)
随后,蔡先生马上通过移动公司APP后台咨询客服,被告知自己的手机号因为涉嫌骚扰、诈骗已被屏蔽。经过多次电话投诉,被限制功能24天后,他的手机卡才恢复正常。
对此,记者采访到的贵阳移动公司工作人员给出提示:
因电信诈骗事件频繁发生,各家运营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要求,会暂停异常通信行为的号码服务,以防止群众遭遇电诈损失钱财。如果用户需要重新启用被关停手机号,需本人携带身份证原件、手机卡和相关证明材料,到营业厅进行实人认证后可恢复通信服务。
采访中,被停机的手机用户,在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后对大数据涉诈研判一事表示理解,同时也表示应提高模型的精准度,减少误判。此外,也建议运营商对模型判定和处置措施进行分级,在配合打击电诈的同时,维护机主的合法权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惠
来源: 贵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