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4 11:15

我国美妆市场超千亿元规模,国产品牌难以跻身高端市场症结在哪里

作者:环球网
来源:上观新闻

我国美妆市场正从千亿元规模向万亿元级别发展。化妆品行业的中高端市场集中度颇高,CR5(前五企业市场份额占比)超 40%,但大众市场以及新兴品类并没有明显主导格局。26-27日,由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指导,上海科盟皮肤健康服务科技创新促进中心主办的“SIA2024科学护肤创新联盟年度大会”上传出这一消息。与会专家表示,消费者需求多样、地域差异大,亟待国内多行业“医研共创”孵化更强品牌满足市场所需。

所谓功效性护肤品,是指专门针对问题性皮肤人群而设计的、具有特殊用途的护肤品,一般对皮肤有特别的护理作用,如美白、抗皱、抗衰老、紧致肌肤之类等。针对功效性化妆品,2021年国家药监局出台业界堪称“最严苛规范”,即《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

大会发布基于1700余名皮肤科医生与研发人员调研,及近40位专家深度访谈凝结而成的《2024中国功效性护肤品专业洞察报告》,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顾问刘玮教授解读:相比国际化妆品行业,我国功效性护肤品存在专利成分开发创新不足、皮肤科学机理与医研共创机制不到位、安全与功效评估体系有些能力不足的“短板”。由于基础研究不够、原料创新不足,这一领域从原料到品牌,大部分仍在低端市场徘徊,很难挤入高端市场。

除此之外,我国功效性护肤品产业还面临棘手难题,即缺乏统一标准与定义。在科学传播上存在夸大产品实际功效、过于侧重营销、忽视科学证据支撑、专业知识与大众认知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的问题,不少误区亟待澄清。

专家举例: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市场上的美白品牌产品不满意,认为效果不好、没有达到预期,刘玮说,“其实应该通过科学传播对化妆品树立客观真实的认知,护肤品只是消费品而不是药品,护肤品的起效缓慢、效果温和,只有日积月累才会有效,而不是一蹴而就走极端。”

中国中西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委会主委、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院长李斌教授表示,无论是法规层面升级,还是消费者需求变化,都促使行业从传统经验驱动向科学与医学赋能转型,尽快形成医研共创模式。

医研共创模式该如何塑造?《洞察报告》揭示:在皮肤科医生群体看来,功效性护肤品可以起辅助作用治疗特异性皮炎、湿疹、牛皮癣等。如何将皮肤研究成果与化妆品研发技术相结合是最核心环节。专家补充,化妆品研发技术离不开精细化工,研发人员与配方师的价值十分重要。以特定皮肤问题为目标开发护肤品,“主力军”仍是配方师,最后再以循证医学证据判定产品功效取得真实数据。而当下,我国功效性护肤品转化的痛点在于尚未形成完整链条,不同人群对医研共创的合作模式认知不同。刘玮说:“皮肤科医生、高校专家、化工行业专家缺一不可。理想的模式应该是高校参与做强基础研究,医生提出临床问题,配方师进行实现,最终落地生产。”

江南大学化妆品创新中心主任杨成教授认为,做强国产品牌,企业需要进一步夯实自身科研体系,打造精准、全面的科学证据链,提升产品透明度和消费者信任度,同时提升科学传播能力,减少陈旧模式惯性思维与逐利理念,遵循国际科学规律建立统一的功效评价标准体系。

专家还提及“他山之石”。国际知名品牌化妆品公司也做功效性化妆品,但他们对于功效的认知比较到位,没有过高诉求,基础研究扎实,添加功效成分相对谨慎。相形之下,国内部分化妆品企业对于功效的添加仍停留在“越多越好”,安全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此次年度大会基于多方循证医学的国际证据质量分级原则,综合多方专家意见提出“功效性护肤品医研共创证据等级金字塔”,旨在为功效评价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指南,为医研共创奠定基础。另悉,SIA科盟致力于行业科学发展,从产业洞察、成果转化、到科学传播正在努力构建产业生态闭环,全方位为中国皮肤健康产业升级赋能。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美妆市场超千亿元规模,国产品牌难以跻身高端市场症结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