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 | 2024年度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团项目总结研讨会举行
作者:微信文章2024年12月25日,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团项目总结研讨会在研究生院举行。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国际合作部相关负责人,巴西、斐济/萨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调研团成员出席活动。研讨会由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宁主持。
会议现场
高宁简要介绍了调研团情况。他指出,“一带一路”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团项目是北京大学构建跨学科、跨领域、国际化研究生综合培养体系,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对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2024年,来自全校13个院系的36名研究生和22名教授组成三个项目团队,分别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巴西、斐济、萨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围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产能拓展、技术扩散及文化融合”、“‘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南太平洋国家的经贸实践”和“‘一带一路’社会调查: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东南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主题,深入当地政府部门、高校、媒体、地方产业和企业、社区、中国驻外使馆和中资企业等,开展参访和调研活动,进行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的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北大的责任与担当。他希望与会成员能够畅所欲言,在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为学校国际化交流平台的后续发展建言献策,为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高宁发言
巴西调研团团长张影教授从项目背景、调研主题、行程安排、项目成果等方面作回顾和总结。2024年是中巴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于11月对巴西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关系提升为“携手构建更公正世界和更可持续星球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并签署了38项涵盖多领域的合作文件。他表示,基于巴西的重要地位和中巴关系的特殊性,此次调研选择巴西作为目的地,围绕中巴合作的多个领域展开,包括产能拓展、技术扩散、经贸合作、文化融合和生态保护等主题。调研团由来自多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在巴西圣保罗州、里约热内卢州和亚马逊州等三个主要区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走访了众多企业及机构,如比亚迪、国家电网、中海油、中粮国际等,还深入学术机构和社区进行交流。期间举办了“北京大学中巴交流合作论坛”等五场专题论坛,促进了中巴之间的学术交流与企业经验分享。通过此次调研,师生们在跨文化交流、学术研究与实践结合等方面收获颇丰,形成了《把中国带进巴西:中资企业的实践》的调研报告,并在推动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促成企业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张影发言
斐济/萨摩亚调研团团长秦雪征教授结合调研组织情况,全面回顾调研经历,并对调研成果做了重点介绍。他指出,斐济、萨摩亚作为南太平洋地区重要国家,拥有广阔海洋资源,在大国博弈中具有重要地位。调研团围绕当地在“一带一路”中的角色,从经贸、国际关系、社会文化和绿色发展等领域进行了充分研究。调研期间,团队与斐济、萨摩亚工业贸易部、外交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开展多次交流座谈;与中国驻当地使馆及中资企业进行紧密互动,包括与当地中资企业商会座谈,实地调研远洋捕捞船等;深入当地社会,与原住民、侨领、高校师生等进行广泛交流等。目前,调研报告已初步形成,后期将推动相关出版工作,为“一带一路”南太地区的学术研究、外交工作和文化合作提供参考。秦雪征强调,此次调研活动行程安排紧密,参访调研规格高,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政策意义,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学全球视野的研究生综合培养理念和实践,不仅让师生深入了解当地情况、拓展视野,还在培养学生学术兴趣、跨学科合作、扩大影响力、促进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秦雪征发言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调研团团长翟崑教授将此次调研总结为 “首航”,并强调其重要意义。他表示,选择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这两个国家是因为其在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性以及与北大的深厚渊源。调研团在长期准备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包括长期酝酿、破浪成团、行前团建等环节,确保了团队的高质量组建和调研的顺利进行。在实地调研中,调研团从全球、地区、国家、地方到微观等多个维度和层面深入了解、调查和研究两国在政治与国际关系、数字经济、产能合作、职业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专业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尤其是在2024年中国-东盟关系大年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调研团成果丰富,包括调研总结、媒体文章和政策报告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此外,在推进调研成果集结出版的同时,还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提升了学生的海外田野能力。翟崑期待能够以此次“首航”为起点,持续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推动更多学术交流和合作,并在优化项目组织流程、培养学生海外工作能力、助力学科建设和塑造北大形象等方面对调研团项目提出意见建议,希望推动调研团项目持续健康发展。
翟崑教授发言
研讨会上,各调研团师生积极分享经验,并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跨学科研究、科研创新以及国际交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项目持续优化提供了经验参考和丰富思路。
巴西调研团教师社会学系邱泽奇教授指出,调研团项目为师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是研究生培养国际视野、提升能力的契机,也是教师突破教学局限、以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转折点,师生借此机会从宏观格局理解中国的位置,理解我们承担的社会责任。国际合作部马岚结合参加巴西调研团的经历,充分肯定了调研团项目在人才培养、多学科研究以及促进两国间人文往来交流方面的创新与成效。她表示,国际合作部将继续为调研团项目提供支持,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更多国际交流与实践平台,助力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生院何峰提出当下教育应注重提升学生国际视野,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并结合巴西调研团指导经历,强调了行前准备时加强师生互动、精准聚焦问题、合理选拔成员及多元化准备的重要性。学生代表社会学系博士生宋远航提到了中巴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合作潜力,以及此次调研对自己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希望未来有更多同学能参与到这样的调研活动中。
斐济/萨摩亚调研团教师经济学院贺冠雄结合调研经历,总结了提前规划项目申请与行程安排、应对调研突发情况以及建立有效财务工作机制方面的经验。刘瑞从加强团队沟通与资源共享,强调学者国际交流中的社会责任方面分享了调研体会。学生代表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张启平认为多学科团队为调研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资源,并结合参观远洋渔业渔船的经历,分享了跨学科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的体会。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调研团教师外国语学院吴杰伟教授通过实例阐述多学科团队在调研中的积极作用,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在调研中能够相互交流,拓展视野。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孔涛认为该项目体现了研究生院与北大的担当精神,同时强调团队建设至关重要,成员间同向互补,形成合力,助推调研工作的开展。教育学院杨钋从加强平台结合、整合共性内容及关注各方需求方面对调研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于佳强调调研目的地国家选择应注重节点性与重要性,同时重视资金支持与成果发布。学生代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生梁倩玉将此次调研视为一次珍贵的田野体验,并分享了跨学科团队在调研中协作与成长的经历。
在总结2024年调研团成果基础上,研究生院瞿毅臻介绍了2025年调研团项目的组织实施计划,与会教师围绕调研目标国选择、立项方式、团队组成、资金支持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未来项目应更加聚焦主题,选择具有重要性和学理性的“一带一路”节点国家,优化立项方式,合理配置团队师生资源,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支持模式,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调研团指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发言
最后,高宁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全面总结了调研团项目的经验与成果,深入探讨了后续发展方向,为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生暑期调研团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研究生院将联合国际合作部等相关部门,继续支持“一带一路”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团项目,推动其常规化、长效化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
编辑:张语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