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一带一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大会嘉宾发言摘登 || 舒勇
作者:微信文章用中国优秀文化引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 舒勇
人工智能是一种颠覆式的技术革命,它首先在观念上给人带来了一种冲击,所以说观念决定未来。今天分享的主题《用中国优秀文化引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看似奇怪,实则是通过几年的创作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超人,成为相关活神仙技术的拥有者。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技术会超越人的自身,技术的发明就是释放人的可能性。通过发明进步,把人从各个维度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就是让人彻底从另一个维度里解放出来。我国的《西游记》里有千里眼、顺风耳,美国也有超人、蜘蛛侠,他们都是以超越人的本能为核心的。每一个不同的国度,对于这种超越都有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人工智更赋予了全新的可能。经研究表明,一个完全没有任何艺术创作经历的人,通过人工智能,在两个月内完成了一个非常专业、系统的画展。
对于人工智能,应该去接触,去理解。每一次技术革命,只是让少数的人分享到了技术红利,很多人都徘徊在技术之外,包括今天的人工智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人工智能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复杂。普通应用者不一定了解技术,不会发明技术、创新技术,但可以应用,分享到人工智能发展的红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未来的各种应用会给人类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这样一项实验,从前年开始,研究者用人工智能连续创作了 600 多天,每一天都发布自己的作品,意图通过与人工智能的同频共振,了解到技术的发展逻辑。结果发现,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层次的人工智能作品总是接近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
研究发现,这种超越想象的东西一直是在人类深层次思考里不断出现的。这种现象是一种 AI 幻觉。AI 幻觉是指令和人工智能之间的误差,比如说有人问 AI ,全世界最高的山是什么山, AI 有可能回答是北京的房山。这就是指令之间的误差,这种误差也是人机交互的可能性之一。
未来人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一定是人机交互的。传统的学习方法多是被动的学习、储备式的学习。在人工智能时代,一定是人机共存、人机交互的。现在的孩子已经能够借助沙拉查词、百度搜索进行学习,学习速度和获得知识的广度都比以前要快很多。在 AI 时代,这一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实验显示,研究人员第一次用人工智能创作作品时,同时启动了巨型山水画的手工创作。研究者当天即受到了巨大打击,因为在启动深层次人工智能的时候发现它跟传统的手工创作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另一种高维度的创作方法。当研究者仅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各种超级好效果的时候,再坐回到画布前,脑海里是一片空白,一点都不想创作,觉得这种传统的艺术创作在人工智能面前不堪一击。连续 3 个月左右,看到这些画笔、纸墨,研究者都会觉得厌恶,觉得怎么会有这么落后的创作方式呢。研究进行到第 3 个月时又突然发现,这种深层次的人工智能创作方式,其创作震撼来得太简单了。这种多维度的不断交互在一起的创意思维,会让研究者迅速在自己的创作中失去灵感。在人工智能的快速、高效之下,人类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多的体验和经验。
在人工智能主导进行创作时研究者发现,这种现实世界里没有经验的经验,没有理性的理性,没有规律的规律,没有系统的系统,没有风格的风格,没有模式的模式,没有数据的数据,没有集成的集成,没有的没有将是人类应对人工智能而面临的各种挑战,是呈现自身价值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挑战人工智能不断形成的经验、规则和逻辑,将成为人类未来的主要工作与生活方式。
人很容易慢慢形成经验,这种经验是可量化的,被人工智能掌握之后,就没办法超越它。所以,和人类下象棋的阿尔法狗,一旦它掌握了人类的下棋方式,人类就再也没办法赢它。
什么才是人工智能不可超越的呢?有温度的、不确切的,还有偶发的这些东西特别不容易被超越;尤其是那些原始的、深邃的、粗犷的东西,人工智能是不可以超越的。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感知人工智能的变化和它的成长规律。当然,研究者的经验是基于人工的深层式人工智能,未来通用式人工智能实现后会是什么情形,现在很难回答和预测。因为 5 年前的人工智能和今天的人工智能,相差了 160 万倍。现在讲算力,两年、三年之后算力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其成长速度是超越想象的。人类没有办法用常态去理解它,因为超越常态一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逻辑。
未来人类也一定会迎来主权人工智能时代。也就是人工智能一定会有主权意识,有国家意识。未来就会分成什么呢?中国的机器人,还是日本的机器人,还是美国的机器人。每一个机器人会有它的价值观,代表它的文化,它们会变成国家意识和主权的延伸。这就是主权意识形态的人工智能时代。
上图是以熊猫作为符号,人工智能带来的未来的一些想象。研究者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体验到了特别的快感,作品超乎想象的好,比脑海里想象的东西快得多,这种创作效率是不可质疑的。
科学进步是一种超常态的发展,超常态是未来非常鲜明的特征。当研究者启动了人工智能跟传统绘画对比实验 3 个月之后,突然又回到传统绘画里重新拿起画笔,当画笔沾上水墨,笔纸交融,墨分五色和色彩斑斓的时候,一下子又把研究者的创作激情唤醒了,那是一种仪式性的快感,仪式感带来的神圣性、精神性和纯粹性是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抵御人工智能的精神堡垒,因为人和画纸、颜料的这种互动,是全方位的、心脑合一的,是一种系统性的体验,超越了被机器夺走的快感。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无论山水绘画还是油画,研究者都获得了超常发挥。在这种交互使用、互动学习中,传统的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人工智能在借助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思想逻辑下,也有了新的可能。
通过 AI 艺术创作与传统绘画的对比实验,可以得出 AI 的超常态发展将是 AI 的常态。而这种状态对于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比如 AI 系统的失控。这种失控是人类将面临的很大潜在风险。这个时代会很快来临,其快速超乎想象。当 AI 智能水平达到甚至超过人类专家程度的时候,想借助传统的断电来控制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假如一些极端的组织或者个人恶用 AI ,把 AI 用于战争,用于更大规模的各种伤害性事件,带来的巨大风险将是不可估量的。
再比如信息茧房的形成。AI 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和算法,识别用户的偏好和趋势,并根据这些信息产生定制化的内容来影响用户的观点和决策,并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影响人们获取信息的结构方法。还有内容的各种异化。同时,人过度依赖 AI 系统进行社交互动,也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隔离加剧,这种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会让歧视和不平等随处可见,从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这些可能的各种风险都是极端极致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未来中国的中庸之道,将是引领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必然之道。中庸之道对于 AI 的安全发展和应用具有绝对性的重要意义。通过坚持中庸之道原则,可以促进 AI 的伦理和道德的发展,实现平衡和谐的目标。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的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它源自于儒家思想,强调在各个行为选择中保持平衡与调和,坚持走中间路线,避免极端和偏激。
将中庸之道应用于 AI 的发展,首先能够在伦理和道德层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中庸之道强调的公平、诚实和适度原则,指导 AI 的设计和使用,可以确保在决策过程中不偏不倚,不出现极端的行为,使 AI 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和逻辑,避免出现伦理问题,让 AI 的发展能够限制在安全的道德伦理范畴之内。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的观念,能够让人们在面对 AI 技术时不走向极端或过度依赖。合理使用 AI 技术,避免过度自动化和将决策权完全交给机器,保持人类的主控和控制,防止技术失控带来各种想象不到的毁灭性灾难。
上图这些作品,就是借助中庸之道在中法建交 60 周年的时候创作的展示作品,把中国的牡丹花和法国的鸢尾花进行了综合,所创作出的效果。
这种不偏不倚和相互包容非常有价值。中国文化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正是指引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对于人工智能发展与合理使用非常重要,是全人类真正的核心价值观。人工智能带给中国最核心的价值是价值观的红利,而不能是技术的红利。中国人在这一应用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到价值观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华文化的伟大。
活动现场
END
一带一路·共赢未来
中 心 简 介
丝路规划研究中心是全国政协办公厅业务主管、民政部注册登记的专业性、应用型智库。中心致力于开展“一带一路” 相关重大问题研究、规划推动等工作,是依托专家委员、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融智平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