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24 12:10

河南

作者:人在旅途
上古时期,河南是成都的一个地名。河南曾多次出现在一些文献里。如“伏羲,风姓,生于成都河南陈州”。《竹书纪年》:“(夏桀)十三年,迁河南。”这两个地方的“河南”当指同一地方。



要知道河南究竟在哪里,先要了解夏桀为何迁河南,以及迁河南后发生的事情。
《竹书纪年》记载:“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十三年,迁于河南。”由此可见,夏桀迁河南的原因是“伊、洛竭”,也就是伊水、洛水由于地震的原因断流了。在迁河南之前,夏桀是住在伊水、洛水附近的。《史记》称:“夏桀之居,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今河南城为直之。”可见迁“河南城”之前,夏桀住所距离“伊阙”很近。而之前住所周围为羊肠小道,河南城为方正之地。而“伊阙”只有两个,一个是四川彭州的伊阙(也称天彭阙、关口),一个是洛阳的伊阙。到底是哪个伊阙呢?
《竹书纪年》又记载:十四年,桀伐岷山。迁到“河南城”的第二年,夏桀伐岷山。这个岷山就只有四川有了。如果河南城在洛阳,夏桀第二年就跑到四川伐岷山,好像有点莫名其妙。
接着“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现在的洛阳名称是2800年前才有的,所以这里的有洛,应是和洛阳无关的。
二十九年,冬十月,凿山穿陵,以通于河。《御览》:“桀时有瞿山之地。十月,凿山陵,通之于河。”瞿山也只有四川才有此地名。“三十年,瞿山崩”。此河非黄河。上古时期的河指白水河。而白水河也在四川,在彭州流进湔江,又流进马牧河。
《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色白。”《河图括地象》和《博物志》记载:“昆仑从广万一千里,神物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名为河也。”白水河具体发源于四川省九寨沟县的岷山中段郎架岭东北。流入彭州境内,又流入马牧河。当然水量也比现在大的多。“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名为河也。”上古的中国就是成都平原,流入中国的白水被称为“河”,“河出昆仑墟”,昆仑墟就是三星堆,河具体就是指马牧河。
所以伊阙为四川、河南都有的地名。但岷山、瞿山为四川专有地名。河也在四川。所以前文所述的“伊阙”应是四川的“伊阙”。迁河南之前夏桀所住之处为下图红圈内所示。



河(白水河)、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伊阙即是关口。《战国策》称:“桀之居,左天门之险,右天溪之阳。成皋在其北,伊、洛在其南”,“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天门就是天彭门,河水、济水(通济)均在此。而泰是指泰山,上古时期的泰山为龙门山之端。如果是山东的泰山,山东显然不符合其他描述。而二里头除了伊阙,也不符合其他描述,而且山东的泰山距离迢迢,不能称为在其右边。
那么夏桀迁的河南在哪里?河南应是指河之南。“三十年,瞿山崩”。由于“凿山穿陵”,河水倾泄而出,造成瞿山崩,掩没了夏桀居住的地方(距三星堆十几公里,这里才应该是真正的斟寻),而三星堆位于瞿山下游,所以也被淹了。



这张图可以看出,金沙遗址就在“河”之南。金沙遗址的海拔高度比三星堆高几十米,所以相对安全。所以金沙遗址就是“河南”。三星堆为“洛”和“有洛”(黄帝就开始祭于洛)。
再回到“伏羲,风姓,生于成都河南陈州”,伏羲的出生地可能为金沙遗址一带,也叫陈州。《帝王世纪》记载:“太昊帝包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太昊的都城就在陈州,即金沙遗址。金沙遗址有十九层地层,第八层为3200年前,上限应超过6000年。《华阳国志》记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华阳国为伏羲所建。《帝王世纪》又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游于华阳…生炎帝”,所以神农氏生于华阳,即蜀地。又记载:“炎帝初都陈,又徙鲁”。所以炎帝开始时也在陈州,即金沙遗址,后迁到鲁。而这个鲁就是指三星堆。三星堆附近有连山之名。神农氏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创制了《连山易》。





金沙遗址的石蛇
河南、陈、鲁这些地名都是后来蜀人在洪水退去后对外扩张时复制的祖地地名。以至于相同的故事可以发生在很多地方。
至此,从神农氏开始到黄帝,再到商,甚至西周初期,都以三星堆为神权时代的国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标志性图案鱼、鸟、箭,则代表了炎黄联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