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看“变”丨非遗美食拴住中外民众新春味蕾
作者:新华网新华社上海1月20日电(记者陈爱平)走进位于南京路步行街的第一食品商店,喜庆红火的新春装饰、琳琅满目的非遗美食、排队精挑细选年货的顾客、笑着称重装袋的售货员……过年的幸福感在掀开挡风门帘瞬间“拉满”。
仔细逛,这家商店里云集许多非遗美食,老城隍庙五香豆、梨膏糖、功德林素食、枫泾丁蹄、老香斋一口香等等,人们甚至不必前往这些非遗项目的“诞生地”便能“吃遍上海”。
家住上海市松江区的七旬市民刘凤美,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来到第一食品商店。她选购了包装精美的五香豆、梨膏糖,又散称了一些炒瓜子、松子、曲奇饼干。尽管当下网购发达,老字号分店遍地都是,刘阿姨仍然坚持逢年过节来南京路购物的习惯。
顾客在南京路步行街的第一食品商店购买年货。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第一食品专柜领班张震说,随着中国农历春节临近,自己和同事们忙得脚不沾地。“本地熟客讲究老味道和实惠,海内外游客们则希望‘伴手礼’好吃又漂亮。精致的‘上海礼物’文创礼盒、外包装有着上海地标元素的美食销路特别好。”
沿着南京路步行街往外滩方向走,沈大成、三阳南货等老字号门店外排着长龙。外国人像本地人一样,感受着地道美食带来的年味。
在第一食品商店柜台上展示的非遗美食。新华社记者 陈爱平 摄
来自摩洛哥的贝琪尝试了一款现做的沈大成条头糕——形状细长,外面是雪白的糯米皮子,内里是现炒的细豆沙馅料。贝琪介绍,与摩洛哥肉菜以咸口为主、点心特别甜的情况不同,中国江南地区许多肉菜是甜口的,但糕点却不那么甜。“听中国朋友说,甜口的肉菜是传承已久的习惯;不那么甜的点心是出于人们追求健康、减糖的目的。这真有意思!”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数据显示,上海已拥有6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73项市级非遗项目以及超过900项区级非遗项目。翻看非遗项目名录,杏花楼广式月饼、南翔小笼馒头、枫泾丁蹄、梨膏糖、沈大成点心……这些美食“招牌”,不仅是上海本地人的“心头好”,也拴住了海内外游客的味蕾。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陈平介绍,春节期间,上海将举办一系列非遗体验活动。其中“2025‘蛇’尖上的非遗”主题活动,取“蛇”“舌”同音,便是让人们从非遗美食中感受传统文化,也帮助老字号进一步打开市场,捕捉新一代消费者的最新需求趋势。
非遗传承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守住老味道”,更在努力跨界融合、推陈出新。沈大成最新推出的“武林糕手”心意定胜糕,内里仍是银锭造型、香甜软糯的糕点,外包装设计则引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卢氏心意拳的招式形象,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图为沈大成和卢氏心意拳联名推出的“武林糕手”心意定胜糕。新华社发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在春节前后举办全国春节文化和旅游消费月、非遗展示展演展销、欢乐冰雪旅游季、“旅游迎春休闲过年”“四季村晚”等活动,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非遗为旅游和消费注入文化内核和精神滋养。人们在年货里、旅途中沉浸式感受非遗,收获的不仅是消费增长,更是文化自信。”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