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速评| 浙江放大招!碳排放“精打细算”时代来了,从指标转向发展模式重塑
作者:钱江晚报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肖相泽
浙江重磅新规落地!从今年起,全省发展“指挥棒”升级——GDP增长不光要比速度,更要比“绿色度”。“单位GDP碳排放”成硬指标,能耗不再是唯一“紧箍咒”。简单说,浙江要像管钱一样管碳,把有限的碳排放额度优先分给“更绿更优”的产业,让经济大省既能“挑大梁”,更能“挑好梁”!
2025年3月,浙江省正式施行《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若干举措》,标志着该省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全面转型迈出关键一步。这一转变不仅是考核指标的调整,更是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旨在通过更精准的碳排放管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基础。
根据新政策,“十五五”期间,浙江省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发展规划,取代原有的能耗强度考核。其核心在于对区域、行业、企业、项目及产品五类对象实施碳排放指标的“精打细算”,推动有限资源向绿色高质产业倾斜。此举既助力浙江作为经济大省在规模与质量上“双挑大梁”,也为碳达峰后经济的持续跃升预留空间。
转型聚焦两大方向:一方面,传统高碳产业(如水泥、造纸、化纤)将面临更严格的碳排放约束,倒逼其通过设备更新、绿色技术改造实现低碳化;另一方面,新能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核电、海上风电、氢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将迎来发展机遇,政策通过转型金融实践、绿色技术交易等机制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撑。
肖相泽,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能源资源环境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肖相泽: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转的不只是考核指标,更是发展模式
本月1日,我省《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若干举措》正式施行。表面看,最大不同是考核指标变了,“十五五”时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成为约束性指标并纳入发展规划,而能耗强度不再作为约束性指标。更深层次上,是要在区域、行业、企业、项目、产品五类对象上,对碳排放指标进行“精打细算”,像管钱一样管碳。通过这样的制度,逐步平稳地把有限的碳排放指标更多分配到更加绿色、更高质量的产业和项目上,助力我省经济大省挑大梁,挑的不仅是规模,更是质量。同时,也为如期实现碳达峰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还能继续站上更高台阶做好准备。
对我省来说,这一转型的关键是两个方面。高碳的要低碳化,水泥、造纸、化纤等传统行业可能面临更为严格的碳排放约束,但这也是实施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当前正在开展的大规模设备更新、湖州等地开展的转型金融实践,以及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推进的绿色技术交易等,都在为此提供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低碳的要发展壮大,比如核电、海上风电、氢能等非化石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将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
在转型进程中,数智治理是浙江的优势,且仍有巨大潜力。这不仅体现在政府治理领域,比如省双碳数智平台可动态监测核算全省、分地区、分行业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碳排放情况,支持全流程在线实施碳排放形势分析、项目碳排放评价、产品碳足迹管理等。更重要的是,将数字技术全面融入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建立全方位的碳排放监测体系和数据网络,以信息流动替代能源和物质流动,提升降碳举措的智能性、敏捷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下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的时期,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新电池法案等绿色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如何应对已是刻不容缓。具体到我省,以主要出口产品为重点,以产品碳足迹管理为基础性制度,夯实反映实际的数据体系,建立内外联动的政策机制,提升应对壁垒的实战能力,以确保企业会计算、有政策、能应对。
碳排放双控看起来很宏观,但其实与我们每个企业、个人都息息相关。对于企业来说,现有生产线怎么优化升级、新的项目向什么领域和方向投资,都会影响碳排放情况,这将直接与可能享受到的各类政策、市场要素关联。对于个人来说,碳普惠是方便、简单的参与方式,比如我省的浙碳宝应用,在浙里办、支付宝和微信等均可直接搜索加入。最后,注意到在消费品以旧换新中,一级能效的家电补贴比例高出5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将会逐步扩大到其他方面,助力塑造我们的低碳消费、低碳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