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航天城 阳光康养地——西昌
作者:微信文章以星辰为笔
在苍穹写下《天问》新篇
它用火箭的尾焰照亮人类的未知
以阳光为墨
年均2700小时的日照时长绘成
永不落幕的康养天堂
它以北纬27°的地理坐标
成为太阳格外眷顾的"黄金海拔"
这里是西昌
航天人的征途,康养者的归宿
左手托举着中国航天的璀璨荣光
右手轻抚着康养胜地的温暖脉搏
▲(拍摄/航天员汤洪波)
城中有“海” 山水相依
四季花开 风情浓郁
横断山脉的风日夜不息地摇曳着丝路马蹄声
安宁河谷的千里沃土孕育出丰饶的邛都文明
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诗和远方”
每一缕时光都沉淀着烟火人间
这里
是闻名遐迩的
中国航天城 阳光康养地
托举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塔架
是离宇宙最近的人间坐标
北斗组网的“太空灯塔”
嫦娥探月的“地月信使”
中继卫星的“天链中枢”
都在此挣脱地心引力
编织起中国的“天罗地网”
低纬度、高海拔
发射倾角好
地空距离短
晴好天气多
几乎没有雾天
让这里成为卫星的天然发射场
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及实用通信卫星
在这里成功发射
此后,探深空、举北斗、顶风云……
这里取得了许多中国航天第一
创造了多个世界航天首次
成就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
成为我国发射卫星次数最多
综合发射能力最强的发射场
50多年来
这里一路 “遥遥领先”
作为探月“母港”
以全部“零窗口”发射的骄人战绩
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的梦想
新时代的北斗精神、探月精神在这里扎根
铸就了这里一往无前的航天精神
纯度高达99.99%的高纯钛在这里产生
航空航天制造、新能源产业不断推陈出新
从仰望星空
到巡游天河
从大国重器
到产业成链
航天事业的辉煌“战绩”
正转化成航天产业强劲“动能”
最动人心魄的时刻是子夜
当长征火箭拖着金红色尾焰刺破天际
一颗颗卫星从这里升起
将人类的“上天入地”野心锻造成银色箭矢
将时光编织成经纬
在苍穹写下《天问》新篇
航天专家说这是天然的"发射窗口"
诗人却说这是离宇宙最近的祷告
四季流转 月落日升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邛海便醒了
“浮光跃金”的景象在此刻具象化
写下被阳光亲吻的生态诗行
邛海湿地公园的芦苇荡里
白鹭翅尖抖落的不是露珠
而是凝固的阳光碎片
泸山光福寺的千年汉柏
每一圈年轮都镌刻着温暖的光谱
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
催生出独特的"阳光经济生态圈"
即便在最寒冷的冬天
午后气温仍可升至18℃
坐拥全国最大城市湿地和飞播林区
相对湿度稳定在55%的舒适区间
让无数候鸟选择在此越冬
鸟鸣啾啾 生生不息
这里是一首未完待续的诗
每个过客都可添上自己的韵脚
春时湖畔樱花如雪
夏夜荷香沁人心脾
秋日芦苇摇曳成诗
冬晨薄雾朦胧若梦
远眺泸山苍翠,近观水鸟翩跹
仿佛置身水墨长卷
“山水之奇,可比洞庭西子”
这里的美,是自然与人文的协奏曲
▲ (叶昌云 摄)
清澈的“西昌蓝”是独有的滤镜
蘸着朝霞的胭脂
在天地间挥洒出水墨丹青
烟波浩渺、渔舟唱晚、芦花胜雪、青山如黛……
你可以拥有不被定义的美
青龙寺的栈道上
红嘴鸥与拍照的游人仅隔一掌距离
月色里的咖啡馆里
捧热巧克力的姑娘与邛海的月光对坐
大石板民宿的露台上
旅居的人民看晨雾从螺髻山腰一寸寸融化
这里的阳光能晒暖骨头
也能晒软时光
▲ (黄成德 摄 )
风从泸山松林掠过
禅意与野趣的交织相融
古刹林立 晨钟暮鼓 涤去尘嚣
山风拂面时 松涛阵阵
恍若听见马可·波罗笔下“东方明珠”的古老回响
“古”“今”交织
“文”“武”并重
“山”“水”共融
建昌古城夯土斑驳的城门
仍在诉说着历史凝固的时光
明代城楼飞檐上的铜铃仍在风中叮咚
混着叮当银饰的清脆声响
大通门前的拴马石
留着深浅不一的岁月刻痕
夜幕降临时
次第亮起的灯火照亮四牌楼的飞檐斗拱
熙熙攘攘的人群沸腾着青石板街巷
仿佛千年的光阴从未远去
建昌板鸭的油脂里
封存着安宁河谷的稻香
火盆烧烤的炭火中
跳跃着西昌人性子里的热烙与滚烫
18度“西昌产”水果的甜
发酵出阳光的醇厚
西昌人的胃
装得下横断山脉的粗犷
也容得下邛海月色的温柔
成昆铁路的“慢火车”仍在山间摇晃
带着山民的核桃、学生的书本穿越隧道
而雅西高速的螺旋高架如银龙盘踞云端
车载导航不断提醒:“您正在经过超级工程。”
快与慢的变奏中
西昌始终从容——因为阳光会等所有人
这里,有阳光这里,有科技这里,有历史这里,有诗意这里,有烟火这里,有艺术 这里,有美食这里每一寸土地都写满故事每一次仰望都通往星辰这就是西昌
投稿邮箱:xcrm_xcfb@163.com
往期推荐
又又又要降!
恢复宁波、长沙、郑州直飞航班!西昌青山机场2025年夏秋航季焕新
不调休!本周上班时间有变↓
来源丨西昌市融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于西昌市摄影家协会
记者丨邓世荣 孙宁 编辑丨周蕾
责编丨彭磊 洪小晶 主编丨文雅 耿玲玉
审核丨欧文怡 监制丨孔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