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金桥”
作者:微信文章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一年多来,在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八项行动稳步推进,成果斐然,为共建“一带一路”第二个十年奠定良好开局。
八项行动提出的“互联互通”“务实合作”“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精神,也为金融更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指引。《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中资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响应八项行动,服务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支持绿色发展、数字化建设,为共建国家之间经贸合作搭建“金桥”。金融监管总局着力完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协调,逐步构建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金融服务网络。
拓宽金融朋友圈 扩大服务覆盖面
2024年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中国工商银行依托 “一带一路”银行间合作机制(BRBR)等平台,举办了40余场展客商推介对接活动,帮助来自非洲、法国、韩国等地的客商寻找新商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获得热烈反响。
工行建立BRBR机制,只是“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朋友圈”不断拓宽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中资银行保险机构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网络,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在50个国家设立160余家分支机构。与此同时,来自5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60余家银行在华设立超过70家分支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与40余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等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和合作协议。日益密切的跨境联动,进一步延展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融服务半径。
服务半径横向拓宽的同时,产品体系建设也在向纵深推进。
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已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累计为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项目提供风险保障,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资金支持和有力风险保障。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持续创新投融资方式、丰富资金来源。比如,中国银行发行多期“一带一路”主题债券;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通过债权、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航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服务“大写意”工程 滴灌“小而美”项目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既需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宏大叙事”,也需要直接服务当地民众的“小而美”民生项目。在推动这两类项目发展过程中,均有中资银行保险机构的身影。
据了解,近年来中资银行保险机构以重大标志性工程为切入点,有效支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转型升级。
印尼雅万高铁开通后,当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人员与商品流动更加频繁,沿线城市发展迎来新机遇。这背后,国家开发银行为雅万高铁建设提供了稳定融资支持,中国银行为相关企业提供账户、境外委托代理、现金管理、外汇业务、代发薪等多方位金融服务。在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行之前,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对铁路沿线及万隆德卡鲁尔火车站进行了全面“体检”,进一步筑牢高铁运营“安全网”。
2024年11月14日,秘鲁钱凯港举行开港仪式。这是中国在秘鲁的第一个大型交通类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国和秘鲁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为保障项目如期建成,中国银行面对参与方多元、时效要求紧迫、交易架构复杂等难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作为主牵头行为钱凯港叙做银团贷款并提供咨询、融资、跨境结算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交通银行发挥离岸账户(OSA)业务经营优势,通过OSA业务发放资金,为项目顺利建设开港提供资金保障。
“小而美”项目枝繁叶茂,同样离不开金融支持。
1000辆全新的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城区公交主干线乘客平均候车时间从25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内。据悉,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对外经济活动银行深化合作,为当地公交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信贷支持。“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与各方携手推进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开创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贡献积极力量。”国家开发银行国际金融部总经理卞士远向记者表示。
由中资企业承建的圭亚那地区医院群项目,是圭亚那迄今为止覆盖范围最广的现代化综合医疗服务设施。建设银行为该项目提供了出口信贷再融资支持,为当地公共医疗基础设施升级助力。
推进服务数字化 提升产品含“绿”量
随着八项行动实施落地,在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新空间中,“绿色”“数字”成为关键词,为金融服务提供了新方向。
当前“一带一路”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同共建国家开展合作的重点领域。在此背景下,金融监管总局持续加强监管引领,推动中国银行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等联合发布《航运贸易数字化与“一带一路”合作创新白皮书》,打造“一带一路”航运贸易数字化可信开放协作体系。工行联合四川青白江铁路港打造“中欧e单通”区块链平台,为沿线进出口企业提供单一物流凭证。“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首创包含政治暴力险、工程险等的卫星遥感观测指标体系,助力“一带一路”重要项目获得足额风险保障。
从欧洲到拉丁美洲,从撒哈拉沙漠到南太平洋海域,当前共建“一带一路”的绿色实践正不断深化。顺应这一趋势,金融供给侧也在不断提升含“绿”量。记者注意到,部分中资银行积极加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投资者(GISD)联盟,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加大对符合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标准的项目支持力度。中国人保创新开发海外新能源车风险定价模型,为海外中国品牌新能源车主提供保险服务。
“水电、风电、光伏电站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点亮共建国家万家灯火,电气化列车、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交通工具满载绿色发展与幸福生活的希望,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物流等助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更大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说。
做好跨境监管 为创新合作护航
各类创新实践,离不开政策护航。
据了解,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持续完善监管规则,督促金融机构夯实境外业务发展基础。2017年以来,陆续印发《关于规范银行业服务企业走出去 加强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和业务管理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持续指导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健全合规管理机制,规范境外经营行为,加快绿色金融发展。
与此同时,金融监管总局持续深化跨境监管合作,做好跨境监管协调,为跨境投融资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环境。截至目前,已与56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签署监管合作协议,加大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力度;建立了多双边监管磋商和对话机制,加强宏观风险动态监测,提升跨境监管水平。
据介绍,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积极督促指导中资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落实八项行动精神,不断提升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水平。
首先,指导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完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质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鼓励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银团贷款、跨国并购等跨境业务,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创新投融资模式,助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金融支持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最后,引导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强化金融产品适配,利用新技术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经营主体提供广泛可得、灵活多样、适配有效的金融支持。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曾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2024年度主论坛上致辞表示,将稳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鼓励中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优化布局,强化金融服务。展望未来,中资银行保险机构将继续驰而不息勇探索,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许予朋
《中国银行保险报》实习编辑 李皓晨
《中国银行保险报》编辑 韩业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