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生物课堂 解锁教学新密码
作者:微信文章AI赋能生物课堂
解锁教学新密码
生物教研组“AI赋能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研究课纪实
4月2日,北京一零一中温泉校区迎来了一场聚焦“AI赋能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的生物教学研讨盛会。此次会议由生物教研组携手北部学区生物教研室联合举办,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从“知识传递”到“素养生成”的教学转型路径。众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AI技术如何为传统课堂注入新活力,全力助推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Part 1
AI赋能,驱动生物教学多维尝新
健康食谱的 “AI营养师”
卢芹老师带来《饮食要减油,健康要加油——健康午餐食谱的设计》一课。初一学生缺乏化学知识基础,卢老师巧妙引入希沃和DeepSeek工具,借助AI助力学生检索资料,对营养物质类型展开简单鉴定。随后,巧用希沃设计课堂游戏,以趣味形式考查学生对营养物质功能的掌握,极大提升学习兴趣。随后,引导学生运用AI深度学习优质糖类、优质脂肪和优质蛋白质概念,结合《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及合理营养理念,设计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的健康午餐食谱,有力促进个性化学习水平提升。通过“AI营养师”数据参考与小组辩论的思维碰撞交叉验证,学生逐步优化食谱,深刻理解“减油增质”的健康理念。卢老师指出:“AI打破了化学与生物的知识壁垒,让跨学科学习自然发生。”
DNA复制的“数字科学家”
李志洁老师在《DNA的复制》课堂中,借助腾讯智影打造数字人(如生物学家梅塞尔森的数字分身)来讲解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关于DNA半保留复制的经典实验。数字人结合虚拟场景还原历史背景,模拟实验室环境,展示当时科学家如何利用同位素和离心技术间接验证假说,增强代入感,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助力学生直观理解实验结果与结论的关联,进一步学习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李老师表示:“数字人让科学史‘活’起来,抽象原理转化为可交互的探索旅程。”
基因工程的“数字实验室”
杨铭老师在《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教学中,借助AI工具(豆包、DeepSeek)快速检索目的基因序列,将原本耗时的数据库搜索在课堂瞬间完成,让学生切实感受技术发展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讨论和质疑中梳理基因工程操作程序,认识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技术细节。杨老师强调:“AI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更让学生体验到科研的真实逻辑——技术工具是科学探索的加速器。”
自然选择的“虚拟进化场”
李荣娟老师的《探究生物进化的原因》课堂上,先用“即梦绘画”将鸟喙静图编辑成动态图并配乐,吸引学生注意力。针对传统保护色实验耗时长、数据误差大的问题,利用Deepseek 设计模拟探究实验——达尔文雀的“喙形大挑战”(探究鸟喙变异与环境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全面充分的体验与信息。随后,借助Nobook的游戏式探究软件,开展青蛙“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生动有趣且数据立现,助力学生高效得出结论。最后利用Deepseek总结科学家探究“桦尺蛾工业黑化”的原因,加深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学生反馈:“虚拟实验让百万年进化过程‘看得见’,比课本文字更震撼!”
消化吸收的“模拟实验室”
叶莹老师的《消化和吸收》一课,首先依据学生对实验的偏好设计实验探究活动。随后,设计直观模型模拟大分子消化过程。最后利用ClassIn平台的模拟实验功能,开展淀粉和葡萄糖透过半透膜等与吸收相关的虚拟实验,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小分子物质的吸收机制。叶老师指出:“AI动态模拟,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思考,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Part 2
专家论道,锚定AI教育新坐标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生物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荆林海指出:“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重塑教学范式。从‘知识容器’到‘问题解决者’,AI助力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荆老师评价卢芹老师的课,从实证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借助AI提高课堂趣味性和探究性,是很好的尝试,同时也指出如何借助AI引发学生有更深度的思考,是有效课堂更高追求。谈及李志洁老师的《DNA的复制》,称赞课堂借助精心设计的模型构建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突破重难点,数字人吸引学生目光、烘托课堂气氛,若增加学生与 AI 互动,课堂效率有望再创新高。杨铭老师的课堂展现出融洽的师生互动,自然有序、对答如流,杨老师熟练运用AI技术查阅资料、回复并解决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展现了AI的优势,若能基于AI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与讨论,智慧课堂将更高效。
海淀区教研员、北部学区生物教研室负责人杭跃男老师强调:“AI赋能的本质是回归教育规律——通过技术降低认知负荷,释放高阶思维空间。”杭老师评价李荣娟老师的课堂,从新的角度重组教材内容,新颖得当,利用AI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学习体验,为学生最后自我构建“生物进化模型”提供了有力支架。针对叶莹老师的教学,提出新教师扎实钻研教材、吃透每个环节是备课与教学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借助数智技术,教学效果将更上一层楼,并最后总结:“AI技术并非浮于表面的装饰,而是直击教学痛点的有效解决方案。”
这场从早八点持续至下午近五点的实践与研讨活动,让生物教研组的老师们深刻意识到,如何高效利用 AI 技术服务课堂、赋能教学,值得深入探索。衷心感谢两位专家的精彩评价与悉心指导。
北京一零一中温泉校区生物组以AI为钥,解锁生命科学教学新密码;以技术为帆,打破教学界限,融合学科思考,在虚实共生中奋力书写“AI+生命科学”教育范式新篇章。
---- END ----
撰稿 | 耿进
摄影 | 耿进
审核 | 李荣娟 黄悦
编辑 |何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