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AI】第5期:AI创作讲AI的未来,人文学者与AI
作者:微信文章前言
“青年说AI”是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响应智能时代浪潮,精心策划的跨学科对话栏目。我们聚焦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立足青年主体视角,以青年论坛的形式开辟思想试验场,呼应学院【AI赋能·数智领航】系列主题班会公开课,形成师生探索AI,讨论AI的“大课堂”。在这里,我们将解码自然语言处理与文学创作的共生关系,探讨AI伦理对人文精神的时代叩问,用思辨的火花点燃学术创新的引擎。期待通过真知灼见的思想碰撞,搭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桥梁,助力青年学子在智能浪潮中既保持人文温度,又涵养科技锐度,共同绘制数智时代的人文新图景。
《AI创作讲AI的未来,人文学者与AI》
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 陈艺佳
指导老师:李敬知
“芝麻开门”,李明渊教授走到会议室门口,念出了这一声寓言故事中的开门密码,可能这是人文学者面对AI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出的某种抵抗。
门口中间的智能锁孔上闪了闪红光,仿佛是对来人说“密码正确”,之后散发着科技感蓝光的大门自动地从左右敞开。
会议室里已经坐下了来自好几个国家的人文教授。李明渊找了一个空位坐了下来,细细品味这科技发达城市的coffee。会议室里的座位旁边都有一个咖啡机,上面有安装有机械臂,随时帮讨论中的教授倒咖啡。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想讨论关于第三代生成式AI引发的文学革命,如今所有文本都属于“量子叠加态”。
过了一会,会议开始。会议主持人给大家分发了一副银色编程手套。这是一款可以生成和操控数字分身的核心工具。没有多久,所有学者的数字分身都已经创建成功。本以为会议会正常进行,可李教授的手套突然开始自动运转,在空气中刻写出连自己都陌生的符号,“这是根据您过去十年论文训练出的最优解。”当AI解释词句生成逻辑时,李明渊发现那些优雅的学术术语正在溶解自己大脑中的原生思维。当全息诗最定格为“我修改故AI在”的悖论句式时,李明渊的视网膜投影突然闪过二十年前的手写批注——那是他博士论文边缘褪色的铅笔字:“文学是抵抗机械的最后堡垒。”
大家好,这是我自己结合AI技术写的一个没有结尾的小故事,我是先自己构思了一个场景:询问AI——AI参与的未来的人文学者会议会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怎么使用),学者们在那个会议上又是怎么面对AI的。然后DeepSeek按照我的意思编排了一个很有戏剧感的故事。实际上,这个故事和我想的相差很远。我主要是说它的写作风格。我个人感觉DeepSeek写的非常跳跃,杂乱无章,写作水平很差。
不过,它也提供了一些本科阶段的我所想不到的事物,比如“量子叠加态”的文本,数字学者等等,以及在和它对话里体现出来的数字科技对人文学者的影响作用(故事中,李明渊所面临的问题:数字分身根据他过去十年的论文做出的学术研究对他本人的思维产生“溶解”。)——当人文学者的思想也被AI所“污染”,那还有什么是它们做不到的呢?真正的思辨又在哪里呢?
(图1是我对DeepSeek提的问题:帮我构思未来人文学者开会的场景;图2是它写出的故事回复。)
图1 DeepSeek 问答(AI与文学研究融合会议设计)
图2 DeepSeek 问答(AI与文学研究融合会议设计)
之后我就问它:“你认为ai会控制人文学者的思想吗?
(图三是DeepSeek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图3 DeepSeek 问答(你认为AI会控制人文学者思想吗?)
我觉得“AI控制人文学者的思想”是个很恐怖的问题,结合它给我的回答,我发现以前每一次大的技术革新都会引发人的关注(或者说是焦虑),(具体内容请看图4)。
图4 DeepSeek 问答(技术革新引发人类的关注或焦虑)
21世纪的今天,人类又走到了“技术与人文”的时代路口。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个新兴事物对我们生存世界原有秩序的重构呢?
图5 DeepSeek 问答(如何面对AI这一新兴事物对我们生存世界原有秩序的重构?)
如图5中DeepSeek讲到的,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人类是否主动放弃思想主动权”。同时DeepSeek也告诉我们,德里达也早已在《明信片》中有过预言:“真正的危险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停止思考。”
我认同Deepseek对“AI是否控制人类思想”这个问题的本质的分析以及德里达所表达的观点。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持思考,保持自己的思想。
可我们也应该明白一个现实:AI越来越融入我们的生活、学习和专业研究。我们不能不受其影响,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又询问了DeepSeek:怎么样防止AI控制人类思想,图6是它的回答。
图6 DeepSeek 问答(怎样防止AI控制人类思想)
总之,在这篇文章里,我主要使用DeepSeek进行了一个文本创作的辅导,认识到了它在创作过程中的局限和优点。然后通过我与它的互动,我们就进入到了“AI对人文学者思想的影响”这么一个话题的讨论,最后我给出的建议是:保持自己的思考,不要听信AI,不要主动放弃思想主权。
编辑:李嘉乐
责编:袁晓静 刘 雨
审核:李敬知
终审:张 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