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4-15 14:33

【学者观点】李晓红 岳宗胜:“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与节展案例研究——以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相关活动为例

作者:微信文章
题目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与节展案例研究——以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相关活动为例

作者

李晓红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岳宗胜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已毕业)





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承担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职能,具有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文化功能,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感召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呈现出新的面貌,实现了电影主体的多元性、电影创作的协作性与电影艺术的国际性等特点,书写了全新的传播景观。作为中国“双一流”高校的第一所电影学院,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于2021年4月6日百年校庆之际成立。2022年,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戏剧影视系成立。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立足福建、立足厦门,面向港澳台,辐射东南亚,在华语电影研究、电影修复、戏曲传播、中外戏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展开中国电影在新马泰地区传播等学术研究和重大节展活动,实现了与沿线国家在学术、文化上的平等交流互鉴,以电影的文化传播力和大型节展活动的影响力书写着“一带一路”的文明传承。因此,本文立足“一带一路”的研究视阈,采用案列分析的方法,以历史的文化逻辑,分析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艺术学学科在电影国家化传播、交流、对话之间做出的成绩。

一、中国电影在马来亚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成果分析

中国电影在马来亚的传播历史由来已久。马来亚作为世界上华人华侨最多、最聚集的地区,1925年《孤儿救祖记》在新加坡的上映,书写了中国电影在马来亚传播的光辉一笔。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有声电影进入马来亚,并迅速占据了马来亚电影市场的绝大部分,实现了中国电影在马来亚地区的全面传播。中国电影在马来亚的传播与接受等相关学术研究是电影学院副院长李晓红教授及其博士生杨俊芳的研究成果之一,该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探讨了“国防片”“新闻片”在马来亚的传播以及马华抗战电影运动等关键问题,对研究马华侨众抗战历史、对有关抗战时期的华人华侨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电影在马来亚的传播与接受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杨俊芳的博士论文《中国电影在马来亚的传播与接受:1937—1947》(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及合作论文《大众化与政治教育:1938年抗战新闻片在马来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39年马华抗战电影运动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华人自制电影与新加坡的战争记忆(1945—1947)》(《当代电影》)等重点学术期刊。大量的研究成果以马来亚地区《南洋商报》《南洋周刊》《星洲日报》《总汇新报》等报纸刊物为史料基础,条理清晰地爬梳中国抗战新闻片、抗战电影在肃清马来亚电影市场,实现政治觉醒、思想启蒙,参与救亡运动等重要任务起到的关键作用,强调了中国电影在马华抗战统一战线的最大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研究者深入新马地区查阅资料、搜集素材,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研究人员积极展开交流合作,共同探寻中国电影在马来亚传播的历史图景。

2022年,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积极推进“华语电影研究基地”落户厦门大学,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名誉馆长、前台北电影资料馆馆长井迎瑞教授,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张思涛、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兼中国台湾电影专委会主任周斌、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林公明书记共同参加揭牌仪式。地处东南台海前沿的厦门大学在华语电影研究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与研究资料积累,在台港电影研究、东南亚华人与华语电影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被业内所瞩目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尤其是马来亚地区传播的研究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中俄、中西戏剧文艺等研究成果分析

厦门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在中俄戏剧、中俄文学、中西比较戏剧学上建树颇多,一方面实现了厦门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快速成长,一方面又推动了厦门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与国外高校、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厦门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科不可忽视的辉煌成果。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周宁教授在戏剧学与跨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译著作品2017年陆续出版的《海上丝绸之路精要外文文献汇刊》是对“一带一路”建设所作的重磅学术研究,全面配合了国家关于进行“一带一路”研究的重大战略决策,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深化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周宁教授在2004年出版的《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丛书八卷,系统地研究七个多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历史。将理论前提建立在“异域形象作为文化他者”的假设上,试图在西方现代性自我确证与自我怀疑、自我合法化与自我批判的动态结构中,解析西方现代的中国形象丰富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也实现了关于西方世界中中国形象的跨文化研究。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戏剧学院客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陈世雄教授在俄罗斯戏剧研究、欧美戏剧研究领域成果丰富,多次荣获福建省、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等优秀成果奖励,2003、2014、2016、2017、2018年,多次赴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讲学。陈世雄教授的文章《苏联戏剧界及媒体对梅兰芳巡演的不同看法》《从十月革命之后到“解冻”之前的苏联政论剧》《普京与俄罗斯“戏剧年”》《梅兰芳研究三题》《梅兰芳等中苏艺术家讨论会记录(未删节版)及其价值》《论斯坦尼体系、梅耶荷德体系的分歧并与中国戏曲比较》等丰富了国内关于俄罗斯戏剧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实现了中俄文化的交流互动。陈世雄教授的专著《苏联当代戏剧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是我国迄今唯一的研究苏联戏剧的专著,《三角对话――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受到俄罗斯文化部部长Швыдкой的答谢,赞扬该书对俄罗斯戏剧的关注和对中俄戏剧交流的贡献。陈世雄教授笔耕不辍,一直致力于俄罗斯文艺,尤其是俄罗斯戏剧的研究,成为该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推动了中俄戏剧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厦门大学教授、俄罗斯文学专家周湘鲁在俄罗斯文学、戏剧的研究领域也较为出众,她与陈世雄教授译著的作品《逃亡:布尔加科夫戏剧集》《布尔加科夫戏剧三种》成为布尔加科夫戏剧研究的标志性读本,将俄国戏剧的学术研究引进国内,实现了中俄戏剧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三、影展与城市国际论坛的交流互鉴

电影一直承担着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职能,对电影艺术、电影文化、电影与社会、电影与城市、电影与经济等多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围绕电影的互动更多层面的形成了国与国之间、国家内部的交流互鉴,彰显出“一带一路”电影全新的传播景观。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戏剧影视系充分重视电影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交流互动,多次举办国际论坛、国内重大学术论坛、年会等系列活动,致力于中国电影的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实现了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

2019年,由厦门大学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与中共厦门市思明区委宣传部协办,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心、纽约大学亚洲电影传媒教研计划等学术机构联合发起,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承办的第一届“影展与城市”国际论坛在我校隆重召开。来自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名古屋大学、南安普顿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菲律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厦门大学等海内外一流高校,以及来自新加坡电影节、中加国际电影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资料馆、新加坡亚洲电影资料馆、泰国电影资料馆、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此次论坛分为“影展与城市”“影展与电影修复”两个板块,在“影展与城市”国际板块中,南洋理工大学Sangjoon Lee教授以“亚洲的‘奥斯卡’时间——东南亚电影节与亚洲文化冷战”为主题发言,南加州大学Nitin Govil教授作“政治演义与中印交锋”的主题发言,纽约大学Juana Suárez教授以“拉丁美洲的电影节与电影维护”为主题发言。以上专家的发言与讨论一方面实现了对“金鸡奖”长期落户厦门、“金鸡奖”与厦门城市关系的探讨,一方面又实现了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节在世界范围内的研讨与传播。

在“影展与电影修复”国际论坛环节,菲律宾大学副教授Benedict Salazar Olgado针对修复电影《马尼拉:在霓虹灯的魔爪下》作“寻找利咖亚:在霓虹灯的魔爪下修复影像”主题演讲,新加坡亚洲电影资料馆执行馆长Karen Chan就其馆藏修复的电影《血指环》作映前介绍与映后交流,泰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SanchaiChotirosseranee针对其馆藏修复电影《桑蒂-维娜》作“‘泰国电影资料馆’与‘寻找桑蒂-维娜’”的主题演讲。在这个交流板块,海内外专家围绕电影修复工作、流程与意义展开密切交流,实现了海内外高校在电影教育、电影修复环节的争鸣与探讨。此次国际论坛,密切了厦门大学乃至厦门与海内外知名高校、电影节组织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夯实了厦门大学在世界电影节研究与影像档案典藏、修复的重要地位,也拓展了中国电影、电影修复、电影节展在海外的国际影响力,有意识地营造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而不同的差异性与多元文化的互通性。

2022年,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与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史学年会,年会主题为“国家视野与地方经验:历史钩沉、文化审思、理论建构”。本次年会根据厦门大学的学术研究特点,特别开设“媒介考古”、“海外华语影史”、“电影节展研究”等分论坛,厦门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如今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无缝对接的重要节点,组委会为这届年会精心设计了视觉方案,海报、论文集封面和会议室虚拟背景都凸显电影胶片盒与古代青花瓷的合体。青花瓷曾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全世界,它既是中国优秀文明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象征。在厦门大学探讨“国家视野与地方经验:历史钩沉、文化审思、理论建构”这个主题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现实需求来看,都可谓得天独厚、适逢其会,赋予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电影文化和价值观念。

四、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鸡奖等节展活动的传播辐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电影节作为电影艺术、文化观念、社会产业等多元综合体的国际性交流平台,具有建立对话机制、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电影文化教育与传播的功能。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亚洲大学生电影展等大型节展活动上通过电影对话机制实现“一带一路”视域下平等、包容、多样、合作、互鉴、共生的文化样态。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创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每年一届,由陕西、福建两省轮流主办。2021年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福州举办期间,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红担任“金丝路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电影交流、合作与推介贡献了真知灼见。在此期间,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师生广泛参与,通过与海内外电影专家的学习交流,提高了专业知识,获得了宝贵的电影创作经验。2019年,中国电影金鸡奖长期落户厦门,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作为金鸡奖的配套学院的建设,一直承担着金鸡奖期间重要的活动,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师生一直广泛活跃在金鸡国际影展、金鸡香港影展、金鸡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短篇季、金鸡户外展映等活动中,不断推动厦门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不断赋能金鸡奖海外传播的文化影响力。

2021年12月9日,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系列配套活动之第三届厦门电影论坛暨展映周盛大启幕,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与双栖影视作为合作承办方,致力于搭建一个立足厦门,汇聚广大影视行业精英的本土电影交流平台。第三届厦门电影论坛暨展映周将视野面向国际,聚焦当代华语电影的不同风貌,邀请资深电影人、电影学术界专家和影协会员等齐聚一堂,就“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从厦门出发:本土电影创作面面观”双议题展开讨论,为华语电影、本土电影的发展带来新鲜观点和力量。本届还特别策划的新加坡华语电影展映单元,精选多部新加坡优秀华语电影重现新加坡多语言国家的现况,也借此希望探讨新加坡华人社群的身份认同问题。本届特别展映设立的“焦点影人”单元,将展映近年来华语影坛中备受瞩目的新锐导演陈哲艺的作品《爸妈不在家》《热带雨》等其他短篇集。新加坡青年导演邓宝翠的纪录片《我们唱着的歌》、新加坡青年导演杨修华的电影《幻土》也成为这次展映活动备受观众喜爱的作品。特别设立的新加坡华语电影展映单元,细腻地展现了新加坡青年导演们对日常生活产生的情感悸动,在穿越限制和文化隔阂的过程中,在华语电影里具有独树一帜的影像风格,也促进了中国与新加坡电影人、电影作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迄今为止,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与双栖影视共同合作了四届厦门电影论坛暨展映周,今后会更大范围地实现华语电影的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搭建沿线国家电影交流、文化互鉴的平台。

2021年12月17日,“2021厦门·俄罗斯电影周”佳片展映活动盛大开启,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副院长李晓红,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馆长、电影学院副教授张艾弓应邀出席,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为学术支持单位。俄罗斯电影周除了带来长片展映外,还首次加入了“短片展映”“游园嘉年华”等配套活动,尤其在“影后沙龙”环节,厦门大学电影博物馆馆长、电影学院副教授张艾弓作为嘉宾主持,厦门大学教授、俄罗斯文学专家周湘鲁作为嘉宾对开幕影片《车子》《帝国》《士兵之梦》《非洲》多部俄罗斯国宝级电影大师展进行学术点评和学术分享,让影迷们得以近距离体验俄罗斯的民族文化风韵,了解俄罗斯电影文化的厚重底蕴。自中国金鸡电影节长期落户厦门以来,中俄两国互办“电影周”的重要意义,不断深入凸显。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特别是电影文化交流,已经拥有了坚实而稳定的基础,两国观众对对方电影的兴趣也与日俱增,活动的举办对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谊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实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合作共赢的理念。

2022年,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联合承办了第八届亚洲大学生电影展和第八届亚洲大学生电影国际论坛。亚洲大学生电影展主竞赛单元由中国导演张弛担任评委会主席,导演李睿珺、袁媛、闵奎东(韩)和日向寺太郎(日)组成的评委会从艺术性、创新性、完成度出发,兼顾类型审美与作者意识,在48部入围作品(中国赛区20部、海外赛区28部)中评选出金奖1名、银奖2名、优秀奖3名、评委会特别奖5名。闭幕式上,评委与创作者们进行了亲切交流。亚洲青年电影人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又不局限在固定的视野中,他们用影像创作架起了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共同勾绘出日新月异的亚洲电影的生机与面貌,实现了海内外青年电影人的合作交流与激情碰撞。亚洲大学生国际论坛邀请到来自韩国、美国、日本、中国多国的学者和专家共话中国电影、亚洲电影的多元文化色彩和国际化传播。

五、海丝泉州戏剧周与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的文化传播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人类古典时代的航海记忆,也是风范贸易时代的珍贵遗产。2021年7月25日,中国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直接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泉州申遗成功,一方面表现出泉州在整体性保护、融合性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的海丝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世界文化遗产衍生出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与泉州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联系,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戏曲研究、戏剧研究、电影研究等都涉及众多泉州剧种或闽南文化,尤其是刚刚落幕的海丝泉州戏剧周与即将开幕的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师生都参与其中,或指导戏曲创作、戏曲研究,或进行学术研究、对话,或作为协办单位为海丝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2023年4月27日至5月3日,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在福建泉州举行,以泉州梨园戏作为主体并结合16个南戏及古老剧种开启展演活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大学电影学院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傅谨,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杨惠玲与厦门大学博士生魏慧娜、牟英杰、詹晓君等受邀参加戏剧周开幕、艺术研讨会与艺术沙龙,见证着新时代戏剧艺术的新成就与新面貌,实现了南戏在新时代的重新绽放,对促进中国南戏及古老剧种的保护传承、交流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7月3日至6日在泉州举办的首届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以“开放包容”的海丝精神为指引,以“21世纪海丝十年”主题,聚焦“弘扬海丝精神,记录时代变迁”,搭建开放、平等、互利、共赢的国际影视文化及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以纪实影像为媒,促进海丝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纪录片产业合作发展,协同协作构筑海丝沿线国家影视交流合作新格局,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海丝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语

“一带一路”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和文化综合体,搭建了海内外国家电影对话的渠道,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厦门大学电影学院作为双一流、985高校中唯一的专业电影学院,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积极展开华语电影学术研究、落实华语电影研究基地建设、开展国际论坛等重大学术会议交流互鉴、赋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鸡奖”等重大节展活动的文化传播力、致力海丝泉州戏剧周与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的支持推广,为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以及中国电影民族文化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排版丨陈琰

审核丨施余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者观点】李晓红 岳宗胜:“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与节展案例研究——以厦门大学电影学院相关活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