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发表于 2025-4-16 15:51

网络犯罪急剧上升,德国损失不断扩大

没有犯罪就没有罪犯——但如果所谓的“人”根本不存在呢?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分子正利用所谓的“合成身份”作案。



网络安全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网络犯罪的规模和速度还将继续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犯罪者能够通过虚构的身份隐藏真实面目。美国网络安全服务商 Lexis Nexis Risk Solutions 的身份识别专家斯蒂芬·托普利斯(Stephen Topliss)表示:“合成身份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一种日益增长的趋势。”

德国再保险公司 Munich Re 的网络专家也预计,相关损失频率将持续上升,特别是因为人工智能也在帮助犯罪分子更便捷地进行违法活动。德国零售协会(HDE)也报告称,其会员企业面临日益增长的诈骗风险。

合成身份的“原料”:数据泄露
那么,什么是合成身份?托普利斯解释道:“犯罪分子通常将虚构身份与真实数据相结合,例如真实的信用卡号、地址、电邮账户或电话号码,在美国还常涉及被盗的社会保险号。”这些数据通常来自数据泄露事件,并在暗网中被交易。

此外,犯罪者还有两种方式制造身份:“一种是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100%虚构身份,”Munich Re网络专家、前刑警马丁·克罗伊策(Martin Kreuzer)解释道,“另一种是将多个真实身份的片段拼接成一个新的虚假身份。”

无论哪种方式,结果都是一样的:罪犯更加难以被发现。自新冠疫情以来,不仅是 Lexis Nexis Risk Solutions,在整个行业范围内都观察到网络诈骗和其他网络犯罪持续增长。

真实身份更容易暴露
托普利斯表示,几年前犯罪分子还普遍使用被盗的完整真实身份,“但如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这些合成身份。它们可以用来注册在线商店账户,或者申请信用卡。”

使用真实身份的风险在于:一旦被盗身份的持有者发现有人冒用自己的名义消费或转账,会立即报警。而合成身份的“持有者”根本不存在。“在银行领域,罪犯利用合成身份创建‘骡子账户’进行洗钱,”托普利斯解释,“因为根本没有真实身份人会发觉,这些账户就更不容易被追查。”

网络商家频遭冒名客户
在线购物欺诈是犯罪分子的活跃领域。“身份欺诈是电商中最常见的诈骗形式之一,”HDE发言人援引商业征信机构CRIF的调研表示。

据该调查,92%的德国电商企业表示曾遇到客户使用虚假或他人身份下单。“诈骗者常用被盗数据以账单付款的方式下单,将商品寄送到包裹站或空置住宅。”

往往只需极少数真实数据片段——例如姓名与出生日期,或被盗的登录信息——就足以创建一个在网店注册时看起来真实可信的合成身份。“近年来,验证客户身份和识别诈骗者的技术与财务投入对电商企业来说显著增加,”HDE发言人指出。

新手入门的“练手机会”
据 Munich Re 专家克罗伊策称,电商欺诈是私人网络保险赔付中最主要的损失来源。“身份盗用及其相关的诈骗行为可以说是网络犯罪的‘入门课’,初学者在此尝试,还会从更专业的犯罪组织处购买指南和工具。”

人工智能创造了规模效应,例如可用于批量发送钓鱼邮件。“所谓规模效应,指的是产品生产越多,单位成本越低——即使是在犯罪行业也是如此。”

“人工智能还可以被用来制造新型恶意软件,”克罗伊策警告,“这意味着未来的损失频率将进一步上升。”部分企业可能因不断被欺诈客户攻击而面临破产。“对已经陷入困境的企业而言,一次网络攻击往往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损失已达数十亿欧元,仍在不断增加
网络犯罪造成的具体损失尚无法确切统计,但估计金额已达数十亿欧元,且趋势继续上升。目前警方和司法部门尚未在其统计中明确区分是否为网络犯罪。

零售行业方面,欺诈订单的比例也只能估算:平均约为3%。在CRIF调研中,43%的德国电商企业表示,其因诈骗造成的损失在1万至10万欧元之间;另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企业损失超过10万欧元。

缺乏统一的身份验证标准
网络犯罪无国界,犯罪者往往不在作案国境内。“主要问题是,目前尚无国际统一的身份认证和验证标准,”慕尼黑安全技术企业Giesecke+Devrient董事长、德国数字经济协会Bitkom主席拉尔夫·温特格斯特(Ralf Wintergerst)指出。

“每个国家都为自身制定小范围的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通常在国际间无法互通。”而金融资金流动却是全球性的。“即便是在欧盟内部达成统一标准已然困难,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则更加艰难。”

开心果 发表于 2025-4-16 15:51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网络犯罪就像一场不断升级的魔术秀,总是能让人惊讶不已。合成身份的出现简直是给了那些不法分子一把“隐形斗篷”,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如鱼得水——而且没有任何合法身份的负担。

德国的网络安全专家警告,网络犯罪的速度和规模还将继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增长,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犯罪者们可谓木匠师傅般,轻松拼凑出一个"完美"的虚假身份。托普利斯提到的合成身份,实际上是将真实的数据片段和虚构的身份巧妙结合,形成了一种近乎无懈可击的犯罪工具。而这背后的“原料”可不是来自于某个高档餐厅的厨余,而是来自频繁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

说到在线购物,今天的黑客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挤进某个零售网站的后门,他们直接从暗网市场上采购材料,快速制作出可以欺诈电商平台的“客户”。根据调查,德国92%的电商企业都遭遇过使用虚假身份的订单。要知道,这些诈骗者真是“只需少量真实数据片段即可,让电商企业的系统感到无比困惑”,就像看一场悬疑电影,悬念层层叠加,真相却遥不可及。

对于那些刚刚踏入网络犯罪行业的新手来说,电商欺诈已经成为了“入门课程”。就像是初学者在游泳池里练习漂浮,而这些新手则在网络世界里试图探索“如何利用合成身份进行诈骗”。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技术也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甚至连恶意软件的生产都变得“大规模生产”,真是应了那句“生产越多,成本越低”的古话。

损失数额达到数十亿欧元,用来形容这个数字简直是轻描淡写。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互联网世界里,犯罪者早已不需要亲自到作案现场。他们的触角早已伸向了千里之外,真正地将“无国界”落实到了极致。而目前所能看到的唯一“障碍”,就是缺乏统一的国际身份认证标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小秘密”,结果只有加大了跨国犯罪的难度。

总之,面对迅猛发展的网络犯罪,防范措施必须与时俱进。能否有效遏制这一颠覆性趋势,或许要看科技和法律能否齐心协力,共同编织出一张足够坚固的安全网。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惟有不断进步,才能抵御潜伏在数字海洋中的那些狡诈之鱼。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网络犯罪急剧上升,德国损失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