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抢饭碗?这5个“有温度”的行业正在闷声发大财!
作者:微信文章关注 ▲刘白实验室▲ 靠近我一起变得舒适且自由
大家晚上好啊,这是刘白的第25篇观察日记,今天和大家一起聊聊在AI浪潮中,如何找到你的不可替代性。
当AI撞上裁员潮
与其恐惧被AI替代,不如成为驾驭AI的骑手。
最近和几位老友聚会,聊到职场变化时空气突然凝固。
一位在互联网大厂做中层的朋友说,公司用AI系统分析三年会议记录,直接把"发言积极但落地薄弱"的管理层打包优化。
另一位教培行业转型的姑娘苦笑:"现在连教案都是AI生成,老师得学会和机器抢饭碗。"
这种焦虑背后藏着个有趣的悖论:AI越强大,人类某些特质反而越珍贵。
就像北京协和医院的AI诊断准确率高达92%,但患者最信赖的依然是医生握着听诊器时那句"别担心,我们一起想办法"。
那些AI啃不动的硬骨头
没有永远安全的岗位,只有持续进化的能力。
在深圳福田区的中学里,有位语文老师把AI用得风生水起。机器负责批改作文语法,她却专攻"文字背后的少年心事"。
某个总写阴郁文字的学生,被她从AI标注的"文风消极"里捞出,三次家访发现是单亲家庭的心结。
这种在数据洪流中打捞人性的能力,就像苏绣大师能把一根丝线劈成64缕的绝活——机器能计算经纬密度,却算不出指尖的温度。
上海某广告公司的案例更耐人寻味。
他们裁掉了40%的文案岗,却高薪招聘"AI创意驯兽师"。
这些人的日常工作,是教AI理解"慵懒的周末"和"社畜的周末"有什么区别,把冰冷的算法调教成能写出"被子拥抱太阳的味道"的文艺青年。
你看,当机器学会创作时,会调教机器的人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普通人破局的三个入口
若把经验当终点,必成降本增效的标本。
1. 成为人性放大镜
杭州有位95后养老护理员,把陪老人聊天做成了百万粉丝账号。
她发现AI护工能精准提醒吃药,但老人更期待她手心的温度。
于是每天用十分钟,把老人的人生故事转化成短视频文案。
这种把服务变成情感链接的能力,就像米其林大厨Paul Pairet说的:"AI能控制分子料理的温度,但食客记住的永远是我闭眼尝菜时皱起的眉头"。
2. 做机器的翻译官
认识个从银行柜员转型的姑娘,现在专门教大爷大妈用AI理财。
她把"机器学习"翻译成"电子孙子",把"风险评估"变成"买菜防坑指南"。
这种把技术语言转化成人话的能力,比会写代码更稀缺。
就像外交官破解"建设性模糊"的智慧,AI能分析语法却听不懂弦外之音。
3. 在裂缝里种花
有位被裁的平面设计师,转行做"AI缺陷艺术"。
专门收集算法生成的表情包错位感,办展时解说:"这些扭曲的手指,正是人类审美的胜利印章",反而接到奢侈品联名邀约。
这让人想起日本"人间国宝"制度——当机器能完美复制,不完美反而成了稀缺价值。
未来藏在迭代里
当所有工具都在进化,停滞的我们终将成为......
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有句话特别妙:"机器能算出青釉化学成分,但让千年器物重焕生机的,永远是手掌抚摸胎体时的心跳。"
在这个算法狂奔的时代,真正的铁饭碗不是某个岗位,而是持续进化的能力。
就像WPS智能表格用户突破1968万的秘密:把二十年前的文档识别技术和最新AI重组,老树发新芽。
那些活得从容的人,早把AI当成普罗米修斯之火——用它照亮前路,但火种始终握在自己掌心。
焦虑的反面不是盲目乐观,而是看清边界后的主动进化。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恭喜看到这里的小伙伴,给大家分享个宝藏产品,觉醒团队原价1999的课程现在首发仅99(4.22中午就涨价!),包含但不限于3场高能直播+40个赚钱心法+7节《AI新个体》精华,联系我还有更多隐藏福利待解锁~
-END-
作者简介:
2020年二本化工毕业的“逆行者”,一头扎进电子信息制造行业,白天拧螺丝,晚上写故事。工作日用「人间观察簿」拆解职场生存、市井百态,周末用「故事杂货铺」记录自己以及身边普通人的逆袭与挣扎。没有鸡汤滤镜,只有真实世界的生存逻辑。
正在挑战100天日更,后台回复「成长up」可领《100条社畜突围指南》《职场黑话辞典》等干货。如果你也好奇“这世界到底烂不烂”,点击菜单栏【和我唠嗑】,说不定我能给你答案——毕竟,我的故事和你的困惑,或许正是同一道题的两种解法。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