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躺平摆烂,玩手机成瘾!请带他看这部片:凡是让你爽的东西今后一定会让你加倍痛苦
作者:微信文章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前段时间回老家,偶然听说亲戚家的孩子最近休学了。我很惊讶,孩子才刚满16,正是高中阶段,怎么突然就不读书了?
他父亲解释道:“孩子成绩不好,还老是玩手机,心情也不稳定。说是想自己冷静一阵子,我们就让他先休学了。”
孩子也笑着说:“反正上学一点意思也没有,还不如现在轻松自在,想玩就玩,想睡就睡,多爽啊!”
看着他如此轻松的模样,我却有些心疼——他以为逃离了学校就能逃离痛苦,却不知道,现实生活,比他想象的要更难。
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里,真实记录了那些早早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年轻人。
他们很多人也是从“休学”或“辍学”开始,一步步滑入了“被动谋生”的人生轨道。
01
你现在逃避的,未来会以更残酷的方式还给你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说:“关于辍学行为,孩子们以为是靠自我感觉和经验做出的‘感性选择’,其实是‘理性化的傻子’。”
读书确实很苦,但对大多数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这条路依然是最有可能“上升”的机会。
而一旦选择休学后就彻底放弃努力,每天靠打游戏、刷短视频来麻痹自己,那未来的生活只能用“凄惨”来形容。
在《18岁的流水线》里,95年出生的杨鹏,初中毕业后进了厂,被安排做修理工——最辛苦的活。
一不小心就会被工具割伤,血流不止。
可就算受伤,也没人替他多想一句话,他只是流水线里的一颗“螺丝钉”,受伤包扎后马上得回工位。
另一位女孩杨玉今,为了赚钱供弟弟读书,拼命工作。每天重复着高强度的焊锡工作,手指被烧得全是伤。但她从不敢停下,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没钱,没办法生活。
这些曾经也拥有青春梦想的孩子,如今只能在机器轰鸣中麻木生活。
他们不谈未来,因为没时间幻想;他们不敢辞职,因为没技术、没文凭,走到哪里都一样。他们的人生,只能“过一天算一天”。
你现在觉得玩手机、逃避学习很爽,但若干年后,当你面对现实的压力、看不到未来的出口时,那些被你浪费掉的时间、错过的机会,都会一刀刀回到你身上。
02
休学不是堕落的借口,是修整后再出发的机会
很多休学的孩子,其实一开始只是想缓一缓,修复自己疲惫的身心。
可一旦家长疏于引导,孩子又没有目标感,就很容易沉溺在短视频、游戏、熬夜的“低级快乐”中,一天拖一天,最后彻底摆烂。
孩子,如果你现在休学了,请别把这段时间当成“人生假期”,而是要看作一次“逆风翻盘”的机会。
看过一个大学生的故事。他出身农村,家境贫困,从小吃了很多苦。上大学后,他没有像别人一样沉迷游戏,而是每天六点准时起床,读书、自学、考证,努力提升自己。最终他通过考研,进入985高校,还没毕业就拿到了年薪百万的offer。
而他的两个室友,同样也是农村来的孩子,却把大学四年全用在了打游戏、混日子上。毕业后,没有技术、没有能力,只能找临时工,工资低、压力大,生活一地鸡毛。
这就是努力和摆烂的区别。
休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当成放弃人生的开始。
03
带孩子看到现实的另一面,让他“重新想读书”
对于一个休学的孩子来说,最有效的激励,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让他“看见现实”。
你可以陪他去看看这三个地方:
1. 凌晨四点的菜市场。 看看那些起早贪黑的摊贩,肩膀压着全家的生活。他们不是不累,是不敢停。
2. 烈日下的工地。 炙热的太阳下,一群工人弯着腰,背后是一家老小的期盼。没有学历和技术,他们只能用身体换生活。
3. 偏远山区的小学。 孩子们翻山越岭,只为了走出大山。他们背着书包,也背着家庭的希望。
这些画面,不是用来吓唬孩子,而是让他明白:你现在的选择,就是你未来的生活底色。
04
纠正他的3个错误观念,让他主动“想回到轨道”
读书不是为了爸妈,是为了你自己。
有了知识和能力,你才有更多主动选择生活的权利。
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成绩,而在于认知。
就算学得慢,也别怕。关键是你有没有在提升自我,是否愿意改变。
放弃努力的那一刻,是你对自己最大的背叛。
短期的爽快,换来长期的煎熬。你迟早会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05
培养孩子3个关键习惯,比成绩更重要
学会时间管理。
给自己设定每天目标,不必多,哪怕一个小任务也好。
提升专注力。
手机不是不能碰,但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时候该专心。
学会思考。
每一次遇到困难时,多问一句“我可以做点什么改变现状?”
泰戈尔说:“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孩子,休学不是终点,而是你思考人生的节点。
你可以选择沉沦,也可以选择崛起。你可以继续沉迷手机,也可以在某一天放下它,翻开一本书,重启人生的计划。
记住:你读过的书、流过的泪、熬过的夜,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刻,照亮你的方向,带你去往更广阔的人生。
如果你孩子出现厌学、叛逆、躺平、沉迷手机、不想去学校、休学等问题;
想要深入沟通,可以预约咨询,你的困惑将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
关注我,每日更新分享帮助休学躺平青少年走出家门,重新融入学校/社会的干货点亮个“在看”,愿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庭与人生越来越幸福!
文章观点:福福
文章撰写:张政宇
文章审核:周建新 林国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