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4-21 12:11

【百家之谈】关税铁幕下的中国医药突围?

作者:微信文章


当全球贸易的铁幕在生物医药领域投下阴影,中国医药产业正上演一场波澜壮阔的突围战。

关税壁垒未能阻断创新的洪流,反而成为国产替代加速的催化剂 —— 在这场价值重构的全球博弈中,中国创新药械以 “阻力最小处生长” 的韧性,勾勒出不可逆转的崛起轨迹。

关税风暴下的产业韧性

2024年,当美国 NSCEB 报告落地,市场曾担忧生物安全法案会切断创新药出海通道。但数据揭示真相:中国医疗器械对美出口连续三年保持正增长,2024年同比增幅达7.75%,尽管以低值耗材为主,却印证了供应链 “低端稳定、高端突破” 的分层渗透策略。

更关键的是,美国本土政策聚焦 “激励生物技术创新” 与 “遏制跨境合作” 并存,为百济神州、传奇生物等企业的出海 BD 交易保留了战略窗口 ——2024年中国创新药 License-out 披露总金额达542.9亿美元(含里程碑付款),国产双抗、ADC 分子正成为全球药企争抢的 “新弹药”。

在进口端,跨国药企的 “护城河” 正被渐进式瓦解。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美国药企在国内城市公立医院 TOP20 产品中占据约38%的销售额,人血白蛋白、曲妥珠单抗等 “明星药” 撑起半壁江山。

但集采与国产替代浪潮下,这一格局正在改写:阿斯利康达格列净片因集采价格下降73%,生产成本受供应链优化影响稳定,强生伊布替尼胶囊因国产竞品泽布替尼上市,医院采购价下降15% —— 当跨国药企的毛利率优势从85%压缩至78%,国产替代的 “性价比天平” 开始倾斜。

创新药的 “双击时刻”

国产创新药的逆袭,始于支付端与市场端的双重共振。

PDB 样本医院数据显示,国产 BTK 抑制剂已占据75%的样本医院本土市场(淋巴瘤适应症为主),PD-1/PD-L1 单抗在肺癌、淋巴瘤等大适应症中市占率突破70%,改写了 “进口药主导” 的历史。

这种突破不仅是价格优势的胜利 —— 恒瑞医药卡瑞利珠单抗的全疗程费用仅为默沙东 K 药的1/3,更是临床价值的超越:信达生物信迪利单抗在霍奇金淋巴瘤的 ORR(客观缓解率)达92%,优于进口竞品的88%。

政策东风成为最强助推器。

当 “丙类目录2025年拟扩容”、“财政注资1500亿元” 释放医保弹性,国产创新药迎来 “从性价比到价值锚” 的跃迁。2024年,国内140个进口美国药品中,63个存在明确 国产仿制药或创新药 替代方案,仅人血白蛋白单一品种就对应285亿元的公立医院市场 —— 这不是简单的份额转移,而是中国医药工业从仿制药跟随到创新药并跑的质变。

港股市场率先捕捉到这一信号:养老金、外资、年金组成的 “价值投资军团”,正以单日4.85% 的涨幅,为港股通创新药 ETF(159570)投票,其剔除仿制药后84%的创新药高纯度配置,成为穿越周期的 “价值压舱石”。

细分战场的史诗级逆袭

在生命科学上游,三年寒冬孕育出 “破冰者”。

当赛默飞、默克的培养基、填料被关税筑起价格壁垒,纳微科技的单分散色谱填料突破技术封锁,2024年 Q4 净利润同比激增32%,成为 GLP-1 多肽生产的核心原料供应商;诺唯赞的司美格鲁肽酶原料实现 5000L 发酵规模,打破欧美企业对 “生物制药上游” 的垄断 —— 这些曾被视为 “卡脖子” 的领域,正通过并购整合,构建国产 “生命科学新生态”。

高端医疗器械的 “攻坚战” 更显波澜壮阔。

在电生理领域,惠泰医疗的脉冲电场消融系统融合 “脉冲电场能量输出 + 磁电双定位 + 压力感知” 三大技术模块,打破强生、美敦力在高端电生理设备的长期垄断;爱博医疗的龙晶 PR 晶体以术后拱高波动幅度降低40%、定价低30%的组合拳,改写 100%进口依赖的格局。

手术机器人战场,微创医疗的图迈腔镜机器人装机量突破30台,市占率快速提升,逐步打破达芬奇的垄断 —— 这些 “国产替代” 的胜利,不仅是商业数据的改写,更是中国高端制造从跟跑者到规则重塑者的身份蜕变。

从 “周期博弈” 到 “价值信仰”

聪明钱正在用脚投票。

当港股通创新药 ETF(159570)单日净流入超1亿元,当中国电信年金持有901万份、巴克莱银行等机构持仓超900万份,资本逻辑已从 “短期关税扰动” 升维至 “政策支持加码与创新药出海提速” 的长期价值锚定。

这种共识的形成,源于政策、技术与全球竞争优势的三重价值锚定。

政策层面,医保局 “创新药续约规则” 将创新药续约降幅平均收窄至15%-20%,为创新药保留合理利润空间,同时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为 Biotech 打开资本化通道,2024年相关企业合计研发投入超50亿元,同比增长37%,构建研发与资本的良性循环。

技术硬实力上,中国在研新药数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二,2024年 IND 申报量跃居全球首位,双抗、PROTAC 等新分子实体管线占比达25%,彰显从跟跑到并跑的研发进阶。

全球竞争中,同等疗效的创新药研发成本约为美国的1/3至1/2,工程师人力成本仅为美国的1/2,三重优势共同夯实资本对产业的长期信仰。

正如联影医疗在 CMEF 发布的 “元智医疗大模型” 所象征的 —— 当 AI 与医疗器械深度融合,构建硬件设备、AI 算法、数据平台的三位一体生态,中国医药产业已从技术追赶转向生态构建。

这种跃迁,让关税壁垒沦为成长路上的注脚,而非发展的天花板。

在裂缝中生长的产业史诗

回望十年,中国医药产业从 “4+7集采” 的阵痛中学会成本管控,在新冠疫情的淬炼中夯实制造底蕴,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锻造韧性 —— 如今面对关税挑战,展现出 “流水总能找到出口” 的智慧:低端市场以规模优势稳存量,高端领域以创新突破开新局,资本与政策形成 “双轮驱动”,内需与出海构建 “价值闭环”。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产业战争,更是一次改写全球医药版图的历史机遇。

当康方生物、信达生物的股价在关税阴云中逆势上扬,当港股通创新药 ETF(159570)成为穿越周期的 “价值坐标”,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商业数据的增长,更是一个产业从跟跑者到共舞全球的精神蜕变。

关税铁幕终将锈蚀,而创新药械的中国力量,正在全球医药产业的坐标系上,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坐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家之谈】关税铁幕下的中国医药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