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交易的世界只属于“智能”了吗?
作者:微信文章今天咱们来聊聊,在AI时代,交易的世界只属于“智能”了吗?
首先说结论,交易的世界是多元的,AI的出现只是为它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而不是完全改变了它的本质。
首先,交易领域的“AI时代”,并不是现在才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用计算机做量化交易的代表是爱德华·索普,他是一位传奇数学家,也是量化交易的先驱之一。
爱德华·索普
1969年,索普与证券经纪人杰伊·里根合作,成立了第一个量化投资基金——普林斯顿-新港合伙公司(Princeton-Newport Partners,简称PNP)。
该基金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进行低风险期权套利和其他统计套利策略,取得了显著的业绩。在1969年至1988年间,PNP的年均复合回报率达到19.1%,仅有两个月出现亏损,且亏损幅度在1%以下。索普因此被誉为“量化投资之父”,他的成功证明了量化方法在金融市场中的有效性。
到了90年代,机器学习开始登场,像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这些算法,让量化投资有了更强的预测能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创立的文艺复兴科技,其在90年代进一步完善了其量化投资模型,引入了机器学习算法来优化交易策略。
詹姆斯·西蒙斯
他们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市场数据,预测价格走势,其大奖章基金从1988年到1999年,累计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 2,478%,也就是翻了24倍。
顶峰时期基金规模约为50亿美元,约为 400亿人民币,相当于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的市值,比如B站。
大奖章基金的卓越表现奠定了其在量化投资领域的传奇地位,它不仅证明了量化投资策略的有效性,还为后来的量化基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再后来,深度学习来了,处理复杂数据的能力更强,投资策略也越来越精准。
现在,AI应用的普及,让普通人好像也能用AI做交易了,像DeepSeek这样的技术,能快速解读消息舆论,甚至生成交易策略,为投资者做系统化交易降低了门槛;
但这样就真能稳定盈利了吗?答案是不能。
虽然AI技术的发展为普通人进入交易市场提供了便利,但仅依靠这些技术并不能保证一定能盈利。
首先,市场是不确定性的,市场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AI无法完全预测。
其次,人类交易者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经验、直觉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是AI所无法复制的。
再次,现阶段的AI也不一定客观准确,如果交易者自身的认识不足,可能会过度依赖AI,落入AI策略隐藏的坑。
最后,每一个策略都有其不适应期,AI策略也不例外,即使再优秀的AI策略,由于交易者对其理解不足,存在预期落差,往往不能持续坚持。
所以,AI时代并没有改变交易的本质。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更强大的工具,但工具的使用者——也就是交易者——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只有当交易者真正理解市场,理解自己的策略,盈利才有可能实现。
J策略介绍看这里
J策略1号交易合集
J策略2号交易合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