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教育觉醒,我的思与行--值得每个人阅读的校长培训心得分享
作者:微信文章AI时代的教育觉醒,我的思与行?
--心得分享
Teaching And Research
--铁岭市枫树岭实验学校--
前 言
4月18日市局组织“奇点时刻“培训后,我首先购买了原书,读后我仿佛站在教育的断崖之上,眺望一片既令人心悸又充满生机的未来图景。作为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奇点时刻的到来如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传统教育的惯性思维,也让我在震撼中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当AI以指数级速度重塑世界,我们的学校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
01.颠覆与重构:AI对教育逻辑的深层叩问
面对“知识权威消解”的论述直击痛点。我曾为学校引以为傲的“知识传授体系”而自豪,但GPT-4能在3秒内生成一篇优秀议论文,AlphaFold破解了困扰人类50年的蛋白质折叠难题——这些现实让我不得不承认:教育的主战场已从“知识搬运”转向“思维锻造”。
• 课堂的祛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源头,AI助教能精准定位学生认知盲区,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这倒逼我们重新定义教师角色:从“讲授者”变为“思维教练”,从“答案提供者”转为“问题设计师”。
• 评价的转向:标准化考试的价值正在坍缩。书中提到的“动态能力图谱”让我深思:未来的评价体系或许更关注“如何用AI解决复杂问题”“人机协作中的创造性贡献”,而非重复记忆的准确度。
02.人性突围:教育不可替代的“精神锚点”
在惊叹AI强大能力的同时,时代对“人性教育”的呼吁让我如释重负。技术越是无孔不入,教育越需要守护人性的光芒:
• 情感联结的价值:AI可以模拟关怀,但无法替代师生之间真实的情绪共振。我校一位班主任用三个月时间帮助抑郁学生重建自信的故事,印证了书中观点——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
• 价值观的启蒙:当算法推送加剧信息茧房,学校必须成为“思辨的圣地”。我们尝试在历史课中引入AI伦理辩论,培养技术洪流中的道德定力。
03.行动地图:一所中学的“未来教育实验”
阅读催生行动。书中“敏捷进化”的理念启发我启动了二项变革:
1. 教师“AI素养提升计划”
• 成立“人机协作教研室成立”,要求教师掌握提示词工程、AI辅助教学设计工具。
• 开展“AI+学科”工作坊,例如物理组利用仿真软件构建量子力学可视化模型课题研究。
2. “问题驱动型”课程重构
• 开设“AI与人类文明”校本课程,从图灵测试讲到脑机接口,培养学生技术哲学思维。
通过学习深知AI教育的风险,这也让我保持清醒:
• 警惕“技术至上主义”:某校用AI监控学生表情判断专注度的案例令人警醒,技术工具绝不能异化为控制工具。
• 关注“教育公平性”:当一线城市学生用GPT-4写论文时,乡村学校可能还在为网络带宽发愁。我校已引进高速网络共享资源,努力让人工智能成为缩小教育鸿沟的桥梁而非壁垒。
结束语
教育者的天命是与时俱进,不误人子弟。此刻,窗外的夕阳正为教学楼镀上一层金边。AI可以替代知识传授,但无法替代教育中的人文温度;可以优化学习效率,但无法消解人对意义的追寻。作为校长,我深知:真正的教育革命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我们是否敢于打破思维枷锁,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坚守育人的初心。此刻的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坚信这一点。
铁岭市枫树岭实验学校 刘夏
EN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