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4-24 08:24

关税大棒下的加州港口,惨不忍睹

作者:微信文章
2025年4月,美国加州长滩港的码头工人约翰·史密斯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新闻推送,眉头越皱越紧。

他的妻子刚刚发来消息:“超市的牛奶又涨价了,这个月房贷怎么办?”

不远处,港口吊机静默如雕塑,曾经堆满集装箱的码头如今空荡得能听见海鸥的鸣叫。

约翰苦笑:“中国货船掉头了,我们的饭碗也跟着掉进太平洋了。”

这一幕,正是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政策引发的经济地震的缩影。

作为全球贸易的“心脏起搏器”,加州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近期断崖式下跌——5月初到港货船数量同比暴跌44%,集装箱运抵量直接腰斩。

这两个处理全美35%集装箱货物的超级港口,正沦为特朗普政府“贸易大棒”下的头号“伤员”。



站在洛杉矶港117米高的灯塔上俯瞰,2024年的盛景恍如隔世。

彼时这里刚创下117年来的货运量纪录,全年1030万标准箱的吞吐量让“美国制造”的标语显得格外讽刺——这些集装箱里70%装着中国商品。

长滩港执行董事马里奥·科尔德罗曾骄傲宣称:“每9个洛杉矶人中就有1个靠港口吃饭。”

如今他只能苦涩预言:“下半年货运量至少跌10%”。

这种转折早有预兆。

2025年初,嗅到关税风暴的进口商们上演了最后的疯狂:长滩港2月集装箱量同比激增27.4%,西海岸航线被塞得水泄不通。

航运老炮罗杰揭秘:“从中国到美西只要18天,赶在关税生效前到港就能省下20%成本,谁不拼命?”

但这种“末日狂奔”终究是昙花一现。

随着4月2日“对等关税”落地,美西航线预订量一周内暴跌67%,堪比2008年金融危机的自由落体。



当中国货轮调转航向,冲击波正沿着美国经济血管蔓延。

纽约港官员贝丝·鲁尼说出了一个恐怖事实:“美国95%的消费品依赖海运集装箱”。

如今这个生命线正在断裂:

汽车制造业:斯泰兰蒂斯集团已裁撤900名美国工人,加拿大、墨西哥的装配厂接连停工。

北美汽车产业链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每辆车的25000个零件中,45%需要进口。

零售业:沃尔玛货架上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服装正在消失。

全国零售商联合会数据显示,2月零售额仅微增0.2%,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冰点。

农业命脉:加州杏仁出口商看着港口冷柜空置率飙升,他们清楚记得2018年贸易战时,中国买家转身购买澳大利亚坚果的场景。

如今历史重演,只是关税税率从25%变成了更凶狠的“对等报复”。

更触目惊心的是就业市场的崩塌。

长滩港带动的260万供应链岗位中,码头工人只是冰山一角。

当True Value批发商关闭8个配送中心、GXO物流撤离加州工厂,2400多名蓝领一夜失业。

正如经济学家Jock O'Connell警告:“这不是港口危机,而是美国经济的心脏病发作”。



面对这场人祸,加州打响了“起义第一枪”。

4月16日,州长纽森将特朗普政府告上法庭,控诉其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违宪。

诉状里列出的数字触目惊心:加州承担全美40%进口商品,每年6750亿美元贸易额命悬一线,200万工作岗位危在旦夕。

“这是现代史上最蠢的自残行为!”纽森的怒吼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这场诉讼撕开了关税政策的荒谬逻辑。

特朗普宣称关税能让制造业回流,但现实是:每创造1个工厂岗位,就要在供应链上毁灭5个岗位。

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斯泰兰蒂斯的遭遇就是明证——关税导致进口零件成本暴增,逼得他们一边裁员一边把生产线迁往越南。

正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警告:“关税正在把美国推向衰退边缘”。



站在2025年回望,这场危机早有伏笔。

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洛杉矶港就经历过集装箱量下跌7.5%的阵痛,当时靠着企业提前囤货勉强过关。

但这次完全不同——白宫搞突然袭击式的“即时生效关税”,让“中国发货时还是0关税,到港就变20%”成为可能。

这种政策不确定性,比关税本身更致命。

航运分析师延森在社交媒体写道:“这不是贸易调整,而是供应链的急性心肌梗塞”。

当瑞士莲巧克力把库存转运加拿大,当东莞工厂主把订单转向东盟,所有人都看清一个事实:全球化不会倒退,但美国可能被踢出局。

正如安永报告所指,跨国企业正在“去美国化”——把供应链迁往越南、匈牙利等“避税港”,或者干脆深耕14亿人的中国市场。

海风掠过空荡的洛杉矶港,约翰·史密斯和工友们围坐在集装箱改装的休息室里。

墙上贴着1992年港口大罢工的老照片,那时的他们为争取权益而战;如今他们面对的是更荒诞的敌人——自己国家的政策。

不远处,加州政府的诉讼文件正在联邦法院等待审理,这场关乎260万人饭碗的战役,或许将决定美国经济的生死时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税大棒下的加州港口,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