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发表于 2025-4-24 15:47

鱼、老鼠和猴子仍然被囚禁在实验室,为什么至今仍在进行动物实验?

无论是治疗乳腺癌的药物、每年被广泛使用的麻醉剂,还是新冠疫苗:它们的研发都离不开动物实验。尽管无需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正在不断发展,并有多种高科技替代方法出现,但社会上要求停止动物实验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科学目前的立场如何?完全摆脱动物实验是否可行?在4月24日“国际实验动物日”到来之际,我们来探讨这一问题的几个方面。



动物实验究竟是为了什么?
“科学研究本质上需要模型,生物医学研究亦然。”柏林夏里特医院感染病和肺病学教授斯特凡·希本施蒂尔(Stefan Hippenstiel)解释道。在人类医学研究中,出于伦理和实际原因,有些问题无法直接在人体上进行研究,因此需要借助动物模型。

“理解动物实验”倡议组织的罗曼·施蒂林(Roman Stilling)补充说,虽然有替代方法,比如计算机模拟和3D细胞培养,但在研究神经系统或免疫系统等复杂体内系统时,这些方法仍有局限。“这些过程大多仍未被充分理解,这是事实。”因此,他认为目前仍需要动物实验。

而“无动物实验医生协会”的加比·诺伊曼(Gaby Neumann)则持反对意见:“动物实验是一种非常过时的方法。”她指出,研究界在接受新方法方面较为迟缓,因为动物实验已有悠久传统,而且年轻研究人员很少接受无动物实验方法的培训。

动物被用于哪些实验?
多数动物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有部分用于质量控制和毒性检测。根据《动物实验指南》,例如欧洲首批mRNA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就是通过动物测试完成的。

据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的数据,近年来德国使用的实验动物数量有所下降。2023年共使用了约213万只脊椎动物和头足类动物,其中绝大多数为小鼠(约164万只),此外还有斑马鱼(14.2万)、兔子(6.8万)、家鸡(1.4万)和猪(1.1万)。

猴子也用于实验吗?
猴子也被使用,但数量远少。其中以爪哇猕猴最多(1,479只),还有狨猴和狨类(159只)以及恒河猴(87只)。它们主要用于新药研发阶段的安全性评估,尤其关注长期使用副作用和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类人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在欧盟不被饲养或用于动物实验。据施蒂林称,全球范围内对类人猿的动物实验基本已被停止。

动物实验是否会逐步终结?
欧盟2010年提出逐步替代并最终完全取代动物实验的目标,但尚无具体退出计划。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动物实验只有在有科学替代方案时才应被替代。

近期的一项进展是,自2025年7月1日起,部分药物检测(如兔热原测试)将完全由无动物方法取代。过去,这一测试使用兔子来检验药物是否含有致热物质。

“欧洲公民倡议”(EBI)通过超过120万份签名,要求制定具体的退出时间表。欧盟委员会回应称,在过去20年已投入超过10亿欧元用于开发和推广替代方法。

如果德国单独禁止动物实验,会怎样?
德国科研协会(DFG)2022年在一份立场文件中指出:“全面禁止动物实验,并不意味着对其需求的终结。”如果德国退出,将不得不依赖其他国家的生物医学研究,而对当地的动物福利无法施加影响。

实验动物的饲养条件如何?
老鼠通常生活在铺有垫料的箱中,并配有纸巾和木丝等可建巢材料,以及玩具和滚筒。兔子则有足够空间跳跃。

施蒂林指出,相较于传统畜牧业,科研中的猪和羊等动物饲养条件更好,更重视卫生和饮食。诺伊曼医生则认为,尽管考虑了卫生和操作便利性,但饲养条件仍不符合动物的自然需求。

希本施蒂尔强调:“没有人比科研人员更关心动物福利。”因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良好的饲养条件。他也是“Charité 3R”倡议的发言人,推动以“替代”(Replace)、“减少”(Reduce)、“优化”(Refine)为核心的3R原则在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

是否有完全禁止动物实验的领域?
是的。在开发化妆品和洗涤用品时禁止使用动物实验。“基本理念是:我们不应为了奢侈品让动物受苦。”施蒂林表示。不过,为了劳动保护目的,有时仍可能要求进行动物实验。

制造和测试武器弹药也不得使用动物,烟草产品亦然。然而,诺伊曼指出,为研究其危害,动物仍常用于长时间吸入烟雾的实验。

实验后的动物会怎样?
大多数动物在实验后被安乐死,以便获取器官进行进一步研究,随后焚烧处理。小鼠只有在未进行基因改造的情况下,才能作为食物供猛禽等动物使用。但大多数实验小鼠都被基因改造,按欧盟规定则不得被喂食。

“像猫、狗、猴子这样的动物,常被多次用于不同实验。一只猴子可被使用几十年。”诺伊曼医生说,“极少数情况下实验动物可被领养。”她还指出,还有“过剩动物”,即因未符合基因改造要求而被淘汰的动物。2023年这类动物达138万只,通常会被直接处死。

为什么主要使用老鼠做实验?
这主要是出于实际考虑。它们饲养成本低、易于管理、繁殖速度快。此外,科学界长期使用老鼠,已积累大量数据和研究工具,且较早掌握了基因改造技术。

动物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人类?又有哪些局限?
“老鼠也是哺乳动物,拥有与人类大致相同的器官,”施蒂林说,“在显微镜下,老鼠和人类的神经细胞几乎无法区分。”

但“人类并不是70公斤重的老鼠”。人类与老鼠不仅体型不同,新陈代谢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研究人员对此心知肚明。”他强调,老鼠模型只是一个模拟,不可能完全贴合人类情况,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使用。

有哪些替代方法?发展到哪一步了?
无动物实验方法日益重要,如器官芯片、细胞培养和计算模型等。“比如我们使用人造心肌细胞测试药物对心肌的影响,”希本施蒂尔表示,“但这无法研究可生长的心脏瓣膜行为。”对此仍需使用大型活体动物。

夏里特医院还研发了迷你器官,如迷你肺,但“它们尚不完善,缺乏血液循环,不会呼吸,也无法模拟其他器官细胞迁移。”因此,它们适用于部分研究领域,但不适用于全部。

“无动物实验医生协会”的诺伊曼则认为:“现代替代方法潜力巨大,最大优势在于基于人类细胞与数据,更具临床相关性。”

科研人员普遍认为,3D人类模型和干细胞技术将变得越来越关键。希本施蒂尔和诺伊曼均呼吁,政府应加大投入,当前的资金远远不足以推动研究加速前进。

开心果 发表于 2025-4-24 15:47

在当今生物医学研究中,动物实验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替代方法逐渐增多。这是因为许多生物学过程仍未被完全理解,尤其是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复杂性方面。

### 动物实验的目的
动物实验主要用于基础和应用研究,能够帮助科学家们理解疾病机理、药物反应和治疗效果。尽管有计算机模拟等替代方法,但仍难以完全取代动物模型。

### 动物的使用情况
在德国,实验动物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小鼠仍占据了大多数(约164万只)。猴子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则相对少见,主要用于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估。

### 替代方案的进展
近年来,经典的动物实验方式正受到挑战。欧盟已提出逐步替代动物实验的目标,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替代方法的研发,比如器官芯片和3D细胞培养。

### 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
关于动物的饲养条件,尽管科研领域较为重视动物福利,但仍不可避免存在局限。多数实验后,动物会被安乐死,以获取器官进行进一步研究。

### 未来的展望
虽然技术不断进步,但完全摆脱动物实验目前仍不现实。科学界普遍认为,需要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以提高转化医学的相关性和有效性。

整体来看,动物实验仍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也在持续推动更人道和科学的替代方案。在伦理和科学之间找到平衡,仍然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鱼、老鼠和猴子仍然被囚禁在实验室,为什么至今仍在进行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