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师”——东沽港学区人工智能教育素养提升培训
作者:微信文章智领未来
科技改变教育
“AI+教师”
· 东沽港学区人工智能教育素养提升 ·
以2025年4月17、18、19全国人工智能AI校长局长培训为契机,本周我学区组织各校进行人工智能AI二次培训。
认知升级
从“技术焦虑”到“人机协同思维”
本次培训突破了传统“AI即工具”的认知局限,通过案例研讨与场景模拟,引导教师理解AI作为“教育生态共建者”的定位。
认知重构:教师逐步认识到AI不仅是教学辅助工具,更是推动教育公平、优化教学决策的“数字伙伴”。例如,AI驱动的学情分析可帮助教师快速识别班级学生的认知差异,为分层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角色转变:从“技术操作者”到“教育设计者”的思维转型,强调教师需主导AI工具的应用逻辑,而非被动接受技术预设。
AI赋能教学
从辅助到重构的实践路径
通过“课堂场景实战工作坊”,教师探索了AI在教学设计、评价反馈等环节的深度赋能模式:
1.教学流程转型
课前:利用AI生成个性化预习资源,如语音互动习题、动画微课;
课中:借助AI实时数据分析(如课堂表情识别、答题正确率热图)动态调整教学节奏;
课后:通过智能作业系统实现错题归因与精准推送练习。
2.24小时在线答疑系统
教师通过搭建“AI答疑数字助教”,将机械性知识问答(如字词解释、公式推导)交由AI处理,释放教师精力聚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同时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
师资培养
构建“AI+教师”成长共同体
针对教师数字素养差异,培训采用“分层赋能”策略:
基础层:开展AI工具操作实训(如智能课件制作、语音转写工具);
进阶层:设计“AI教学融合创新案例工作坊”,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开发特色应用(如语文作文智能批改、数学思维可视化工具);
生态层:建立区域教师AI实践社群,通过“问题众筹—方案共创—成果共享”机制推动持续成长。
反思与展望
走向人机共生的教育未来
1. 阶段性成果
教师从“技术恐惧”转向“主动探索”,形成“AI解决问题清单”等校本资源;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2. 现存挑战
部分教师过度依赖AI生成内容,弱化教学设计原创性;
乡村学校硬件条件制约AI应用深度;
教育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AI评价偏见)亟待重视。
3. 未来方向
技术维度:发展“教师主导型AI”,强化教学场景定制化能力;
教育维度:构建“AI素养课程标准”,将人机协作能力纳入教师核心素养;
生态维度:推动“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协同,建立教育AI伦理规范与资源开放平台。
未来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AI教育生态”的架构师——用教育智慧定义技术边界,以人文温度驾驭算法力量,共同绘制人机协同育人的新图景。
东沽港小学培训
得胜口小学培训
送流口小学培训
外澜城小学培训
马道口小学培训
淘河小学培训
磨汊港小学培训
EN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