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以“数字斋戒”做为守护教育本质的逻辑起点丨答郝晓东老师在新教育读书会世界读书会开放活动的思考题
作者:微信文章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AI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教育的本质?或许,蕴含“留白思维”的“数字斋戒”是守护教育本质的逻辑起点……
PART 01 聆听
4月23日,第30个“世界读书日”,福建三明三元区沪明小学,新教育读书会世界读书日开放活动,郝晓东老师在会上,以《人机协同的阅读能力——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阅读》为题,带来了一场人与机器如何和谐共成长的头脑风暴。
在主题演讲中,郝晓东老师,提出人工智能对专业阅读有三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效率提升:从“苦读”到“智读”;第二,知识管理:构建个人“智慧图书馆”;第三,协作便利:打破“孤岛式”阅读。
在演讲最后,他也提出了人机系统阅读背后的四大思考:(1)当AI摘要取代原文咀嚼,我们失去了什么?(2)谁在决定教师该读什么?(3)过度依赖人工智能,阅读能力如何提升?(4)当阅读成为被监控的行为,如何避免数据的商业化?同时,他给出了三条与AI共舞的行动原则:其一做AI的“导演”而非“演员”,让AI服务于深度思考;其二定期“数字斋戒”,每月安排“经典精读日”;其三在AI的辅助下“有温度的阅读共同体”。
尽管,郝晓东老师已经把“人机协同阅读能力”的提升做了从阅读困惑、探索出路和行动原则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可他最后留下了两个思考题:
第一:当AI能读完所有教育经典,教师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第二:在工具理性时代,如何守护教育的本质?
PART 02思考
一场讲座,或许难以记住所有的内容,但我总是对我自己说:“如果自己能够有一两个关键词或一两句话引发你的思考,那这场活动,于我而言就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在郝晓东老师这场演讲中,留在我心中的有一个关键词和一句话,即“数字斋戒”和“AI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教育的本质”。后者是由郝晓东老师留下的两个思考题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原点,而留在我心中的一句话。此时,我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
“数字斋戒”的提法很有意思。在人工智能时代大背景下,“人手一机”的情况下,不仅对于教师群体而言,对于整个社会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日子,让自己放下手机,停止接受外界碎片化、零散,而又总是与你认知相差无几的信息。放下手机,给工具放一天假,留一丝空白给自己。
“数字斋戒”的提出很有意义。在“趋利避害”和“知易行难”的人性面前,想做到放下工具绝非易事,但是这样的观点或许会潜移默化提醒自己,说:“到点了,应该吃点斋了。”让满是油腻的灵魂休息一会儿,让自己的思绪属于自己一会儿。这何尝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想“数字斋戒”背后的思考,并不是对人工智能时代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恐慌,而是对人本身的恐慌。在熊培云《人的消逝》一书中,追问“人会消逝吗”,得出的结论是:人会消逝,人也不会消逝。前一个“人”是具体的个人,后一个人是“人类整体”。
这也正如,刘祥老师为郝晓东老师《终身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指南》所写的序言中,写到的悲观者认为教师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是因为他们看见的是个体的命运,反观,乐观者看见的群体的命运,认为人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否被取代,刘祥老师写道:“从个体职业能力看,只知晓简单的知识传授技能,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缺乏与时俱进的学习力,并注定会被淘汰。从职业群体看,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发达,中小学生都离不开教师的心理抚慰、精神点燃、思想开启和灵魂擦亮。”
所以,“数字斋戒”很有意思和很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自己给自己留点时间,让自己处于‘人之为人’的心灵世界遇见自己”,也就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思维“留白”的现代式解读和行动指南。
那么,在“AI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教育的本质”。我想第一个答案就是“数字斋戒”的“留白思维”,自己给自己留点时间才能够有独属于自己思维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洞见自己内心对守护教育本质的答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许多种“自己的所经历的答案”和“道听途说”的解读,两者相结合就成了你对“教育的本质”的认知。所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答案不一,但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模糊且有点形状的答案。
此时,我想以在新教育读书会世界读书日开放活动里,遇见的“教育的本质”的经历和思考,尝试回答,并努力寻找守护的行动方案。
在活动期间,不经意看见一个短视频:学校所有的学生都成了优生,任何行动都丝毫没有偏离校规校纪,且都整齐划一、不争不辨,面无表情,俨然一幅机器人的模样。视频最后表达的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命的多样性。第二,在我是讲书人环节,一位教师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行为从“打断者”转变为“倾听者”的案例,阐释了对“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的理解与实践。
那么,此时就先将教育的本质界定在“唤醒生命的多样性”和“培养习惯”,如此一来,我们该如何守护它们呢?
在谈“守护”之前,我们不妨先自问:生命的多样性该如何体现呢?你的生命与他人有何不同呢?如何才能唤醒生命呢?什么是习惯?为什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习惯呢?我们又要培养什么习惯呢?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足够用一本书来阐述,但我想有这么两个观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其一:生命的多样性,首先在于个体主体性得以体现。也就是说,人生于世,首要意识到“人之为人”不仅在在于“直立行走”,更在于“灵魂世界”。“直立行走”意味着,人要以个体主动融入到社会中,而不是人云亦云,犹如一群小羊跟着领头羊走;“灵魂世界”意味着,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在世界中处于主动地位,而非被动接受外来的信息,且信以为真,失去了对真善美的接受和批判。所以,唤醒生命的多样性,首先,我们必须思考我们是以“独立的个体”生活着。
其二,习惯由日复一日的行为而成,由走向决定命运的性格。“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思维逻辑,且当“性格影响命运”后,对“命运”的理解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的“思想”。所以,在“思想→行为→习惯→性格→命运……”的循环中,“习惯”处于“C”位,上受思想与行为的影响,而后影响性格和命运。因此,好的习惯必然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好思想、好行为”。如此一来,我们又回到了“人之为人”的源头,即“直立行走”和“灵魂世界”。
此时,“AI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教育的本质”,我想我已经有些许答案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那么,我们该从哪里获取“独立和自由”呢?或许,“数字斋戒”就是一个途径,“留白思维”就是一盏明灯。
PART 03 后记
长长的一段思考,似乎回答了郝晓东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似乎问题还在,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但我知道当我放下工具的那一刻,行走在小雨淅沥的校园里,身躯的自由,必然带来灵魂的丰盈,因为它不被外物所禁锢,而以血肉之躯享受着来自大自然的雨露。
当雨露滴落在身躯时,伴随而来的是我对这最美人间四月天的留恋也不舍……,或许这样的时刻里,我看见的是生物的多样性,且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生活着。这或许就是我的理解与追求。
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
阅读丰富心灵
我的2025经常庆功就能成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