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开打1个月,中国一步不退,特朗普终于不敢乱说话了
作者:微信文章还记得上个月那场新闻发布会吗?特朗普一脸严肃,底气十足地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税10%!”话音未落,三周不到,他又加了一刀,再来个10%,这下关税直接干到了20%。看上去是声势浩大,结果美国国内经济先“中弹”:GDP预期从0掉到-2.8%,消费者信心跌破两年新低,就连曾经铁了心支持他的商业圈都开始“倒戈”。
与此同时,中国这边可没坐等挨打,静悄悄地丢出了五张反制牌,分别针对美企、产品、出口、调查、关税,精准得像外科手术刀。你加20%,我也有办法让你疼到骨子里。这不是吵架,这是博弈。不是嘴上较劲,而是真刀真枪的“经济对抗”。事情发展到现在,谁赢谁输,还真得往下看。但有一点,特朗普原本指望用“关税墙”围住中国,结果先把自己关进了“小黑屋”。起因不复杂,2025年开年没几天,特朗普为了兑现选前承诺,端出了老套路——加关税。10%不够?再来10%。这波操作,其实很有“火中取栗”的意味。第一层影响,是直接推高了美国企业的成本。中国是世界工厂,不是说换个供应商就能解决问题。你让苹果、特斯拉去哪找这么成熟的产业链?第二层呢,就是消费者埋单。本来通胀就压得美国家庭喘不过气,再加上新一轮关税,价格水涨船高,低收入群体最先受伤。然后出现了连锁反应:亚特兰大联储的预测模型直接崩了,GDP增长预期-2.8%;密歇根大学的消费信心数据跌到57.9,差不多回到了疫情时的低谷。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自己给自己加码的“内伤”,特朗普以为打的是对手,没想到伤的是自个儿。特朗普的算盘,是通过高压政策逼中国让步。但他明显低估了中国的定力和反击手段。中国这次没吵没闹,也没开骂,直接放了五记“组合拳”:一,把因美纳列进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一招其实早有预警,但选在这个时机,杀伤力翻倍。二,把通用动力陆地系统等15家美国企业纳入出口管制名单——这是掐着“军工脉”下手。三,再次扩大不可靠实体清单范围,把美高科技公司锁死。四,启动首个针对美国光纤产品的反规避调查,精准打击技术产品。五,对美部分商品加税,这一加,就是对等加码。这套动作背后,不只是回应,更是告诉华盛顿:中国不是软柿子,也不是那个你喊两句就会退一步的邻居。更重要的是,这些反制不是“拉清单”式的报复,而是有节奏、有目的的战略布局。既让美企感到压力,又不至于伤到自己。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原本还在媒体上高调造势,结果这阵子声音突然小了。为啥?因为数据摆在那,撑不住了。2024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创纪录地飙到1.2万亿美元,比2018年高了三千多亿。这说明啥?说明加税根本没把逆差打下去,反而越打越大。再看美国企业,超过46%的在华美企还在赚钱,有的甚至利润大涨。换句话说,美国官方在打仗,美国企业在挣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更现实的是,美股已经感受到了“寒流”。一边是高通胀、低信心,一边是政策不确定性,资本市场最怕的,就是这种“搞不清楚”的局势。所以我们看到,特朗普身边开始出现“冷静派”的声音,劝他别太激进。嘴上说得凶,实际上已经有人在找“缓和的台阶”了。早在第一轮贸易战时,不少美国政客就误以为,中国制造靠的是“便宜”和“替代”。结果几轮下来,他们才意识到,打压一两个企业,挡不住整个中国产业链的升级。现在的中国,不再是简单的“组装大国”。从芯片到光纤,从新能源到高铁,中国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体系了。这一仗不是关税战那么简单,这是供应链与产业链的话语权之争。更要命的是,美国本想“围堵中国”,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拜登时代也延续了关税政策,可收效甚微。这就好比一个人拿着绳子想勒住别人,结果发现绕了一圈,勒的是自己脖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