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4-26 20:47

AI时代的价值陷阱

作者:微信文章
AI时代已经到来,很多人,包括两年前的我,都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因此缩小。大语言模型能帮你写文案,图片模型能帮你做海报,大模型还能帮你写代码——技能似乎变得简单了,仿佛人人都能轻松掌握。但真的是这样吗?

现在我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还是习惯用举例的方法,通俗地展开。

比喻一:

一个种地的农民伯伯,没怎么读过书,但他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让AI帮他生成一段质量尚可的代码,甚至达到普通程序员的平均水平。那么,问题来了:然后呢?

生成了代码,他自己却读不懂,改不了,更谈不上应用和优化,这段代码又能为他创造什么实际价值呢?

例子一:

身边总有一些人,谈起国家大事、国际经济、战略布局,头头是道。听他们吹一下午,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天才。

但问题是:除了吹牛,真正能落地的东西呢?没有。

这两件事,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

信息和工具普及了,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鸿沟反而更明显了,最重要的是不能创造价值

互联网让信息更容易获取,但也催生了所谓的“信息茧房”。同样的道理,AI工具普及了,但人们很容易给自己套上“AI茧房”——以为自己掌握了技能,实际上只是停留在表面。

很多人在喊:“不要过度依赖AI!”

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我从2022年开始,就是大模型的重度使用者。市面上几乎所有主流模型我都用过,国内很多模型我也是第一批内测用户。那我算不算过度依赖AI呢?

显然不是。

因为AI本质上就是工具,能用它创造什么效果,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

一个不太严谨但非常形象的比喻是:

一个大学生用AI,能以1.5倍的速度完成作业。

一个科学家用AI,能以1.5倍的速度推进科研。

一个老师用AI,能以1.5倍的速度备课。

同样的工具在不同人手中,产生的价值天差地别。(认知纠正:淘汰的不是"使用工具的人",而是"拒绝使用更高效工具的人")

但是,如果一个连基础能力都不具备的人,用AI来辅助工作,那效率提升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这就回到第一个例子:农民伯伯用AI写出优于普通程序员的代码,一个学生可以用AI来备课,甚至出教师的水平,但能创造价值吗?

核心问题:

AI确实降低了技能操作的门槛,但真正决定价值创造的,仍然是个人的深度思考、经验积累和成长速度。

两年前,我也认为AI时代学历会贬值,经验会贬值,技能学习的时间成本会被极大缩短。

但两年后回头看,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没有学历,连很多工作的门槛都碰不到。

没有基础的知识和能力,即使用AI,也只是表面热闹,无法真正创造价值。

所以,AI时代真正的分水岭在于:

是否具备深度思考能力。

是否具备持续成长和学习的能力。

是否能把AI作为放大个人价值的工具,而不是替代自己思考的大脑。

大家常拿“过度依赖AI”来提醒自己

与其纠结是否"过度依赖",不如思考如何让AI成为成长的助推器:

用AI做减法:将重复性、规律性工作交给AI,释放更多精力用于深度思考

用AI做乘法:借助AI拓展认知边界,在专业领域实现指数级成长

保持独立思考:把AI输出作为参考,而非结论,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

工作,本质上是为了效率与产出。

AI能让我们提升办公、学习、创作的效率,但永远不要用它代替自己的思考。

工具是工具,大脑才是大脑。

真正能在AI时代走得更远的人,永远是那些善于思考、敢于成长、愿意不断突破自己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时代的价值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