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月历-5月】 关税博弈第二阶段,底气十足,审慎前行
作者:微信文章导读:
在4月25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肯定了1季度经济增长5.4%的开门红,社会信心持续提振。但另一方面,会议警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特别是美国加征高额关税对全球供应链和外贸的冲击已传导至国内,需警惕企业订单收缩,就业波动等风险。政治局会议传递的核心信号是:以政策力度换时间窗口,以内生动能应对外部冲击,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提出有足够的底气去应对,但对关税可能带来的冲击非常重视,而即将公布的4月的经济数据是对政策和冲击的一个初步验证。
进入五月,特朗普关税政策正式进入谈判期,美国本轮谈判拟分为三个阶段,由亚太向传统盟友进行分别谈判。关税对于特朗普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各国对此反应不一,但大概率难以满足特朗普的核心诉求,政策不确定性仍高。
4月,美联储与特朗普针锋相对,特朗普大力施压美联储降息引发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质疑。5月将召开美联储议息会议,在官员坚持独立性且对通胀保持担忧的状态下,本轮降息的几率不大,但近期美元流动性频繁遭受考验,美联储何时改变缩表,乃至扩表将直接影响美元流动性,本轮缩表进程或进一步放缓,但仅仅是这样难以解决目前美元资产面临的问题。
除此以外,5月海外多国将进行选举,如菲律宾地方与参议院选举,波兰总统大选,以及韩国总统选举进程开始,或将带来政治倾向的改变。
因此,5月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特朗普关税政策进入谈判期:各国或难以满足美国诉求,市场不确定性仍存
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4月启动的“90天关税谈判窗口”,标志着其贸易政策从“全面开火”转向“精准博弈”。根据美国财政部披露的议程,谈判分为三轮推进:
第一轮,4月中下旬:聚焦亚洲及部分盟友(越南、日本、韩国、以色列)。
第二轮,5月至6月上旬:转向英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涉及数字税调整(如英国拟下调对美科技企业税收)、汽车产业链重构(美墨加协定修订)等复杂议题。
第三轮,6月中下旬:集中攻坚欧盟及遗留问题,重点解决农业准入、数字监管和钢铝关税争端,并可能通过G7峰会等场合达成最终协议。
特朗普的关税谈判本质上是美元霸权衰退期的战略变化,其通过关税工具重构全球贸易规则、转移国内矛盾的目标面临多重挑战。关税对于特朗普即使目的也是手段,但其需要的制造业回流、贸易平衡、购买百年无息美债等想法过于不切实际,且对各国损伤过大。目前来看,或有一些国家进行妥协与让步,但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难以满足特朗普的诉求,市场不确定性仍高。
目录:
1. 财经月历:5月进入关税博弈第二阶段,美国与各国关税谈判的进程或带来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
在与特朗普针锋相对后,美联储出于独立性及对通胀的担忧,议息会议或维持利率,但缩表进程的变化更加重要。
除此以外,5月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还包括:
1.中美常规经济数据发布,在关税博弈的背景下,谁的经济更好,谁就更有底气,同时,这也是内部政策及外部冲击的一个数据验证。
2.海外多国发生选举,波兰、韩国总统大选, 菲律宾地方及参议院选举均将在5月发生。
3.全球投资贸易投资峰会、达沃斯经济峰会等重要经济会议即将召开,在全球货币、经济、贸易体系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在,经济峰会上各国官员、经济学家如何看待当下的变数值得关注与讨论。
图:财经月历
数据来源:Wind,陆浦研究院
2. 关税博弈第二阶段,各国难以全部满足特朗普需求,政策不确定性仍高
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4月启动的“90天关税谈判窗口”,标志着其贸易政策从“全面开火”转向“精准博弈”。根据美国财政部披露的议程,谈判分为三轮推进:
第一轮(4月中下旬):聚焦亚洲及部分盟友(越南、日本、韩国、以色列),以能源和农产品采购协议为突破口,试图建立谈判模板。例如,越南已承诺采购美国LNG和农产品,日本则计划扩大美国天然气进口以换取关税豁免。
第二轮(5月至6月上旬):转向英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涉及数字税调整(如英国拟下调对美科技企业税收)、汽车产业链重构(美墨加协定修订)等复杂议题。
第三轮(6月中下旬):集中攻坚欧盟及遗留问题,重点解决农业准入、数字监管和钢铝关税争端,并可能通过G7峰会等场合达成最终协议。
特朗普政府的谈判策略并非简单的贸易平衡工具,其希望追求:
1.美元霸权与制造业回流的矛盾化解:通过关税施压迫使贸易伙伴分担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成本(如要求日本增持美债),同时推动制造业回流以缓解“特里芬悖论”压力。
2.产业护城河构建:以关税为杠杆,要求盟友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对华技术封锁,例如施压韩国限制对华芯片设备出口。
3.政治周期匹配:选择2025年第二季度启动谈判,既避开大选年敏感期,又可利用美联储降息预期对冲市场冲击,为2026年中期选举积累政绩。
而对于各个国家及地区而言,盟友目前选择分化应对:
东南亚国家(越南、泰国)快速妥协,通过签订大宗商品采购协议换取豁免;但仍然没有满足美国需求;
欧盟态度强硬,坚持“农业市场准入”与“数字主权”底线,并联合加拿大、墨西哥等发起反制性关税;
日本采取“技术性让步”,承诺采购美国页岩气但拒绝开放农业市场。
中国反制与多边突围:
中方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发起“单边主义冲击国际关系”专题会议,联合80余国谴责美国政策,推动形成反制联盟;同时与东盟互换货币,与中东进行石油货币结算替代,在金融层面进行反制
特朗普通过关税工具重构全球贸易规则、转移国内矛盾的目标面临多重挑战。各国或做出一定让步,但难以满足其全部需求,政策不确定性仍高。
3. 美联储议息会议大概率利率不变,官员表态及缩表变化是重点
美国当前正处于复杂的货币政策转折期,尽管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5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将维持利率不变,但政策信号的分化、缩表节奏的调整及美联储独立性的争议,成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走向的核心变量。
图表:CME预期美联储议息进程
数据来源:CME,陆浦研究院
1. 降息周期与流动性压力的交织
自2024年9月美联储启动降息周期以来,连续两次降息(累计75个基点)已释放宽松信号。然而,美元流动性近期出现结构性紧张:
回购市场压力:SOFR(担保隔夜融资利率)与逆回购利率(ONRRP)利差走阔,表明金融机构短期融资成本上升,接近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水平;
财政虹吸效应:美国财政部二季度计划净发行1230亿美元国债,叠加4万亿美元到期债务再融资需求,可能加剧市场流动性消耗;
离岸美元波动:尽管交叉互换基差未显著扩大,但新兴市场资本流动的脆弱性因美联储政策路径分歧而上升。
2. 美联储独立性的政治化挑战
特朗普政府近期公开施压美联储,威胁解雇主席鲍威尔并要求立即降息,试图将货币政策工具化以应对关税政策引发的通胀压力。这种干预行为动摇了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信心:
而美联储目前仍然坚持独立性,且表达对美国经济“滞涨”的担忧,因此5月大概率不会进行降息。下一轮降息的时间或在6月份。
整体来看,5月议息会议不仅是美联储政策的技术性调整窗口,更是其捍卫独立性、平衡政治压力与经济现实的关键考验。投资者需聚焦缩表细节与官员表态,以预判下半年全球流动性拐点的到来。
4. 4月经济数据变化,观察验证外部冲击情况
2025年4月中国经济数据的发布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尤其是在美国加征关税、全球贸易壁垒抬升等外部冲击加剧的背景下,这些数据将初步验证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政策应对成效。
重点关注:
出口增速及结构变化:美国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如最高31%)对中国出口的直接影响,以及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新兴市场出口的替代性增长空间。例如,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占总额14.6%,若4月数据显现有序转移至其他市场,可缓解贸易摩擦冲击。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内需核心指标,需观察“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下的大宗消费(如家电、汽车)增长持续性,以及服务消费(餐饮、文旅)能否突破一季度5.1%的低位增速。若消费内生动力不足,可能加剧政策依赖风险。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重点监测高技术制造业(一季度同比+9.7%)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尤其是智能装备、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产能释放,以及关税对电子、机械等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拖累程度。
固定资产投资:需验证基建投资(一季度+4.4%)与制造业投资(+9.1%)能否对冲房地产投资(-10.6%)的下行压力,同时关注设备更新改造政策的落地效果。
此外,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季度5.3%)和核心CPI(3月+0.5%)也是关键观测点,前者关联居民收入与消费信心,后者则反映内需的真实回暖力度。若核心CPI持续回升,可能强化市场对经济内生修复的乐观预期;反之,若就业压力反弹,则需警惕消费动能衰减风险。
4月数据将为中国应对外部冲击的“压力测试”提供早期信号,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上述数据的结构性分化,以预判政策加码方向(如财政扩张、降息)及市场主线切换的可能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