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各联邦州放松对税务欺诈的监管,仅1.5万次检查
在服务业和零售业等大量使用现金的行业中,支付行为往往难以追踪。为此德国引入了收银机系统,理论上可实现所谓的“收银突查”。但至今实际应用极少,可能导致每年数十亿欧元的税收损失。据德国联邦审计署(BRH)评估,由于对餐饮、零售、美发等现金密集型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国家每年在税收方面损失高达数十亿欧元。“鉴于这些行业的欺诈率高达80%,当前的检查频率远远不够,”审计署指出。
根据法律规定,每年应对2.4%的企业进行突击收银检查,这约相当于19万次审计。按此计算,每家企业平均42年接受一次检查。但BRH批评道:“实际上,税务机关每年最多只完成1.5万次收银检查。”因此,“对不诚实纳税人而言,被查出的风险几乎为零。”
据《明镜》周刊报道,早在去年年初,联邦和各州政府在回应询问时就承认,实际检查密度远未达到目标。按当前执行情况计算,平均每家企业需等待130年才会被检查一次。然而当时由克里斯蒂安·林德纳领导的联邦财政部却称该法律“实施得很好”。如今的审计署报告则与此说法明显相左。
财政部毫无紧迫感
因此,联邦审计署将责任归咎于联邦财政部。该部未能与各联邦州就收银突查的目标数量及其统一执行标准达成共识。相反,财政部无限期推迟了相关谈判,并表示将等待2025年对收银法律的评估结果。届时才会就“哪些行业应归类为现金行业”这一争议问题展开讨论。《明镜》指出,目前各州尚未形成统一定义。据审计署报告称,2027年后或许才有可能达成具体目标协议。“对联邦审计署而言,这是无法接受的,”审计署强调:“财政部必须坚定遏制现金行业中每年数十亿欧元的税收流失。”
收银突查制度自2018年起实施,税务机关可检查收银系统是否按规定记录现金收入。电子收据强制化同时引入的TSE数字签名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使得税务人员可以迅速验证收银系统是否正常运作。
据《明镜》报道,这项制度的确可能为财政部门带来可观收益。例如,萨克森州审计署在2023年底通报,仅30起案例中就查出427,000欧元的补缴税款。
此外,BRH还敦促加快建立全国企业间交易的电子申报系统。财政部正面临未能按时在2030年7月1日前完成这一系统的风险。相比之下,其他欧盟成员国在开发国家级申报系统方面进展更快。由此可能导致其他国家的增值税欺诈风险转移到德国。为此,财政部必须迅速推进相关立法。
该申报系统旨在让企业间标准化的电子发票中的涉税数据直接传输给税务机关。BRH认为,这将成为打击每年导致数十亿欧元税收流失的增值税欺诈的又一有力工具。 这段文章提到了德国在税务监管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特别是对现金密集型行业(如餐饮和零售)的检查频率远低于法定要求,导致每年数十亿欧元的税收损失。虽然有引入了收银机系统和电子收据等技术手段,但实际的“收银突查”实施依然不足,造成不诚实纳税人的风险几乎为零。
联邦审计署批评称,财政部没有有效推动收银检查的目标达成,反而推迟了相关谈判,未能形成统一标准。这种情况令税务欺诈的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审计署还建议加快建立全国企业间交易的电子申报系统,以更好地打击增值税欺诈。
总结来说,这篇文章揭示了监管效率的缺失以及可能导致的税收损失,强调了加强监管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为有效的措施,以保护国家财政收入。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