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5-16 01:14

“AI辅导员”来袭,我们怎么办?

作者:微信文章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某地某高校上线“AI辅导员”,能秒回学生咨询、智能分析心理数据、甚至生成个性化成长报告。这一消息,令不少同行心里打鼓。昨天,与潘老师交流,说起前几天参加的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培训。他说道,全程培训下来,感觉大多数辅导员老师可能都会有本领恐慌。


AI能算绩点、查课表、做预案,还能根据聊天记录分析情绪波动,咱们人工辅导员会不会被”一键替代”?

其实,大可不必过度焦虑。就像智能手机普及后,人类依然需要面对面交流。“AI辅导员”的出现不是“狼”来了,而是给我们递来一面镜子——限定人工智能的边界,也照见辅导员工作的初心与使命。





一、看清“AI辅导员”的“双面镜”:不是替代品,而是透视镜

要想不被技术浪潮裹挟,首先得看清“AI辅导员”的“技术底色”。这些依托大数据和算法运行的智能系统,确实有几把刷子。某高校AI辅导员能同时处理上千条信息,3秒内匹配奖助学金政策。某校心理预警系统,通过分析朋友圈文案和课堂互动数据,能够精准识别抑郁倾向学生。这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检索效率和即时响应速度,正是AI的核心优势,也是传统辅导员熬夜加班才能完成的“体力活”。

但拨开技术光环,我们更要看到AI的天然短板。

曾经有老师贴出评论:“去年我带的学生小王,因为考研失利在“AI辅导员”那里做了三次心理测评,系统连续推送‘加油打气’的标准答案,却没发现他躲在宿舍吃不下饭的异常。直到我晚上查寝发现不对劲,坐在床边聊了两个小时,他才说出父亲病重的压力。”这件事应该让我们明白:AI虽能算出数据模型,却算不出眼泪背后的故事。虽能生成标准回复,却给不了拍肩时的温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说,人类的情感交流和价值引导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种带着体温的思想工作,需要“人”是真实在场。
二、守住辅导员的“不可替代性”:在算法时代锚定价值坐标




面对AI的冲击,辅导员的核心竞争力在哪?我们不妨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说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就意味着要抓住”人”这个核心。AI能给学生解题,却无法给人生解题。能规划职业路径,却无法规划精神信仰。

辅导员有三张“王牌”是AI拿不走的。一是“价值锚定”能力。结合自己参观、古田会议旧址、红旗渠的亲身感受,给新生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比AI生成的课件更有感染力;二是“情感共振”能力。在处理学生矛盾时,那句“我当年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瞬间就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三是“危机破局”能力,当学生陷入“躺平”与“内卷”之时纠结,AI只能给出理性分析,而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帮他们找到第三条路。这些都是辅导员作为“思政引路人”的角色定位,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三、升级思想政治工作的“数字工具箱”:在融合创新中破局突围

当然,喊着“保持初心”的口号对抗技术,只会变成新时代的“堂吉诃德”。正确的做法是,左手拿好传统思政的“金钥匙”,右手握牢数字时代的“新武器”。这就是说,我们要用好这一辅助工具。一是提升“数据素养”。不用成为程序员,但要会看基础数据报表。通过学习通后台数据,发现某门课学生讨论区的消极词汇增多,及时介入开展主题班会。二是提升“场景化应用”能力。在新生群里,先用AI自动回复“军训安排、选课流程等”标准化问题”,腾出手来策划“深夜茶话会”,专门聊那些AI回答不了的“灵魂拷问”。三是形塑“人机协同”思维。如果所在高校已有智能设备,可尝试建立“AI预警-人工复核-动态跟踪”的工作机制,就像医院里CT扫描发现异常后,必须由医生确诊,我们也要给AI的“诊断结果”加上人工校验的“安全阀”。




四、重构育人场景的“情感连接”:在屏幕之外守护精神家园

和学生聊天,一个男生说:“机器人回复再快,也像在和自动贩卖机对话,按个按钮就出答案,总觉得缺点啥。”这句话点出了关键。当AI接管了事务性工作,辅导员反而获得了更珍贵的育人空间——从“解决问题的人”变成“陪伴成长的人”。我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这些地方,每周抽两个小时坐在食堂和学生拼桌吃饭,听他们吐槽专业课作业。下雨天陪考研学生在走廊背书,顺手递包纸巾。毕业季给每个学生手写一段评语,哪怕只有短短几句。这些看起来“低效” 的举动,恰恰是AI无法复制的情感投资。

更为重要的是,在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里,辅导员要成为打破偏见的“破壁人”。当算法根据浏览记录给学生推送“成功学”鸡汤,我们可以组织“平凡英雄”分享会,讲讲快递小哥自学考上本科的故事。当大数据把学生标签化为“躺平族”“卷王”,我们可以创造更多“去标签化”的互动场景。比如鼓励学生干部与游戏达人组队参加辩论赛,让不同圈层的学生看到彼此的闪光点。这种超越数据模型的立体育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论语》有云:“君子不器”。“AI辅导员”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而辅导员老师应该是一团燃烧的火焰——既能借助仪器丈量世界,又能以光热温暖心灵。当我们放下“被替代”的焦虑,转而思考“如何让AI为我所用”,当我们从繁琐的事务中抬头,重新聚焦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就会发现,技术浪潮越是汹涌,辅导员的育人初心越要坚定。算法模型越是精密,人类特有的情感连接越显珍贵。这或许就是AI辅导员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这个智能时代,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永远是那个在数据海洋中点亮灯塔的人,是那个在算法冰冷处种下温暖的人,是那个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不仅仅是一串数据”的人。

与其担心AI抢走我们的工作,不如顺势而为,主动升级成为“AI时代的新型辅导员”。一手握着技术钥匙,一手捧着育人初心。充分发挥“第四支队伍”的育人力量,在数字与人文的交汇处,为青年学生的心灵搭建一座温暖而坚固的精神家园。这,才是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最有力量的回应。
图片来源于百度,侵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辅导员”来袭,我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