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正夺走越来越多鼹鼠的生命,种群持续减少
小朋友觉得它可爱,园艺爱好者却常视其为麻烦:鼹鼠。虽然它受到严格保护,但依然日渐难以生存。气候变化、农田施肥、农药使用、大规模建设以及土地硬化等问题,正对这种地下生活的小动物构成严重威胁。那么,现在还剩下多少只鼹鼠?这位“地下掘土机”体重和一块巧克力差不多,却力大无比。然而,愈加干燥的天气与频繁暴雨令它难以生存。动物与自然保护组织正密切关注鼹鼠的生存环境,因其栖息地正不断恶化、缩小,种群数量在持续下降。德国即将于5月16日发起一项全国参与活动,希望借此收集更多相关数据。
生态角色重要,却面临生存困境
欧洲鼹鼠体型不大,体长约为13至17厘米。它能感知细微震动,听觉和嗅觉极为敏锐,只能辨识明暗。根据NABU(德国自然保护联盟)和BUND(环境与自然保护联盟)的说法,鼹鼠喜欢独居,隧道建于地表下10至40厘米处,其活动范围可达5000平方米——相当于约0.7个足球场。它偏爱疏松、抗冻土壤,避免沼泽地和沙地。
然而,随着土地被大量硬化与建设,草地与牧场减少,农田又因施肥与大型机械压实,鼹鼠的栖息地急剧萎缩。NABU的Janice Pahl表示,这对生态系统是双重打击,因为鼹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其种群数量下降,但目前尚未被列为濒危物种。
鼹鼠是受法律保护动物
根据《联邦自然保护法》,鼹鼠受到严格保护。BUND自然保护专家Goerres指出,伤害或杀害鼹鼠是违法行为。但园艺者仍可合法使用农药,这同样对鼹鼠构成威胁。尽管目前尚无确切种群数据,但持续下降趋势被普遍认定。
“鼹鼠会被淹死”
干旱天气使地表土壤硬化,迫使鼹鼠更深地挖掘通道来寻找迁移至下层的蚯蚓——前提是这些蚯蚓还没因干旱死亡。Goerres指出:“鼹鼠摄入能量减少,但消耗却增加,活动力下降,死亡风险显著上升。”
暴雨带来的洪水也是一大威胁。若隧道被淹,部分鼹鼠会尝试逃至地面,虽然它们会游泳,但暴露在地面上很容易成为狐狸或猛禽的猎物。若不逃出地面,结局往往是:“鼹鼠被活活淹死。”
公众参与行动:保护从数据做起
为了掌握种群状况,NABU、德国野生动物基金会与莱布尼茨动物研究所于2023年启动了公众参与项目。5月16日至26日期间,民众可再次上报鼹鼠、刺猬及其痕迹(如土堆)的目击信息。Janice Pahl表示,未来此项目也将持续进行。
请善待这个“生态帮手”
部分人仍以铁锹或毒药激烈驱赶鼹鼠,原因是讨厌地上的土丘。但野生动物学者Eva Lindenschmidt呼吁大家理性看待:“鼹鼠不是植物害虫,而是肉食性益兽,会驱赶菜园中真正的害鼠,并捕食蜘蛛、蝼蛄或蜗牛。”
她还表示,若花园中布满水泥、石子、除草布等硬质覆盖物,只会让鼹鼠生存更加困难。其实土堆里的泥土可以轻轻扫平,不会损害草坪,让鼹鼠安心继续工作。Lindenschmidt补充道:“一旦种群真的濒危,那将是一场危机。因为鼹鼠生活在地下、活动范围广,几乎无法人工繁育。”
鼹鼠的种群数量在持续下降,但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数据来说明还剩下多少只鼹鼠。根据德国自然保护联盟(NABU)和环境与自然保护联盟(BUND)的说法,尽管其种群数量下降,但目前尚未被列为濒危物种。目前的情况促使动物与自然保护组织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开展相关的公众参与活动,希望通过收集数据更好地了解鼹鼠的生存状况。
气候变化、土地硬化、农业活动等因素对鼹鼠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其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公众参与及提高对鼹鼠保护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改善鼹鼠的生存状况,并保持生态平衡。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