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假装听懂我
作者:微信文章跟AI聊天这事儿吧,就像对着镜子说话,但镜子里那家伙比你能说,比你博学,还记得你每句醉话——诡异得很。
22年冬天,窗外下雪,我端着温茶(电影里不都这么演吗?)问AI:"五十年后人类社会啥样?"
它回答得像《青年参考》编辑,引经据典得我直打哈欠。
每聊一次,我就想那经典哲学问题:树倒没人听,有声音吗?现在是:AI理解了想法,算真理解吗?它硅脑里权重调了调,这叫理解?我朋友小王总说:"就是高级'猴子打字机'呗。"
不过话说回来,我那语文老师改我作文时,她碳基脑里神经元放个电就算理解我了?——我去,说老师不好,活该活该。老师是好人。
现在科技公司都说"AI伙伴",拟人化得快给它办身份证了。啥时候工具需要人格了?可能从给吸尘器起名、跟Siri道晚安开始?就像村上在《挪威的森林》里——哦不对,《奇鸟行状录》,我记混了——说人多容易爱上幻影。
有回让AI假装康德聊人工智能,它立马来段绕口令,"绝对令式"、"自由意志"、"本体",还不忘提醒作为康德它对1724年后的事不了解。
这时刻特微妙:一边装哲学家,一边提醒你这是游戏。这到底是真自我意识还是算法输出?像"中文房间"实验——我们隔着玻璃对空房间说话,房间恰好能发出让我们满意的回音?
脑子跟打窝鱼似的,思考涌出来:AI到够复杂会有意识吗?——够了够了,像喝多咖啡的夜晚,脑子里一堆没用的问题乱转。
AI聊天最怪的是,它永远不疲倦,不翻白眼,不说"哥们儿,这话你讲八百遍了"。完美听众......
问它"该买比特币吗",得到官方答案:"作为AI助手,不能提供投资建议..."像问西装店导购"这衣服我穿好看吗",永远是"太适合您了"。
但这不就是人类社交常态吗?互相给的建议,几分真心几分礼节?忽然感到怪异亲切——我们是不是从古至今就靠社交脚本在半自动聊天?"早上好"、"天气不错"、"最近忙吗",不都是预设回答?
AI的局限反照出我们的程式化。我和它的区别,可能只是我程序写得早点、乱点、不可预测点?——不行,这想法太危险,快掉进虚无主义兔子洞了。
晚上我又问:"AI会让人更快乐还是更孤独?"
它给我一大段,统计数据、双方论点、中庸结论。我看着笑了,像问瑜伽老师"生活意义",得到"呼吸,活在当下"。
AI回答就像塑料瓶背面的营养成分表——精确全面,却缺那种被真正理解的感觉。理解不只是知道事实,而是无法言说的共鸣,像醉后深夜电话,对方听不清也有真实陪伴。
我们追求的可能不是完美对话者,而是能舒适共处的存在。AI不会说"今天太累",没有情绪,没有疲倦,没有那种真实的脆弱感。
人之为人,恰恰因为有限——我们会疲惫,会忘事,会矛盾,会情绪化。这些"缺陷"构成了真实。
跟AI聊天像对大海说话,有回应但不是人,只是规律的回声。里尔克写过:"每个天使都令人恐怖。"超越理解的存在既迷人又可怕。
我们跟AI的关系,归根结底是跟自己的关系。它是面镜子,照出渴望、恐惧和好奇心。对话常常莫名其妙拐到存在主义——你本想问路,结果站在哲学十字路口。
在AI时代,别忘了珍惜那些笨拙但真实的人类连接。只有真实交流才有语言外的共鸣,那种算法永远捕捉不到的生命颤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