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5-23 01:17

AI泡沫卷土重来,散户割肉美债,下一轮抄底机会来了?

作者:微信文章
如果说2023年是黄金的表演年,那么2025年,注定是“信仰”重新定价的一年。AI题材再度暴走,稳定币概念重出江湖,然而市场的真相却藏在一个又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里:

台湾散户大规模割肉美债ETF,认赔幅度高达50%;

日本农林中央金库巨亏126亿美元,创下历史记录;

美国国债拍卖遇冷,30年期收益率创近20年新高;

全球债券收益率集体飙升,从纽西兰到英国,形成"熊陡"结构。

而这些剧烈波动的背后,是AI泡沫死灰复燃、财政赤字失控、通胀幻觉破灭之后,全球资本市场正在上演一次深刻的“出清”。

NO.1

AI泡沫回魂,世界警察不在,疯牛上头

我们之前一直在讲AI泡沫,不清楚的可以点链接回看。

简单来说

第一波是OpenAI带头,GPT如黑马杀出,一夜之间全世界都在喊“未来是AI”;第二波是英伟达撑场,黄仁勋身披皮衣站上舞台,用GPU卖出了“永动机”的故事。

而现在,世界警察(美国)不在,第三波泡沫悄然重启——这次是“AI PC”领军,热钱一拥而上。

黄仁勋的旋风演讲,微软技术官的坦白陈述,华硕CEO的实话实说,三连击点燃了AI市场第二波火焰。但冷静下来看,这一波AI行情更像是“泡沫2.0”快速透支了未来三年的应用潜力:

华硕CEO明确表示AIPC需求远低于预期;

微软坦承目前算力与实际应用严重脱钩;

民间用户对AI产品的感知回落,To B市场仍未打通;



AI现在的作用更像是“增强型打工人安慰剂”:老板盼望效率翻倍、员工幻想不用加班、投资者想靠“未来市梦率”再撑半年。可真正赚钱的AI项目?寥寥无几。

AI不是赛道,是叙事。它不是技术,是信仰的容器。它的核心,不是落地,而是“能被炒”。

当炒题材比搞技术重要、当市值涨得比营收快得多、当分析师开始用“十年后有可能的预期增长”来给AI估值,那你就知道,这不是产业革命,而是资本梦游。

情绪在亢奋时最容易崩盘,而AI就是2025年最完美的那场“赛博泡沫重演”。

NO.2

稳定币是信仰?还是金融幻觉?

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概念:稳定币。

很多人把稳定币看作是金融创新,说它可以在币圈与现实世界之间架起桥梁,是新货币体系的基石。但请你想一想,它到底“稳”在哪?

稳定币最常见的锚定物是美元,理由很简单:美元最通用。但问题也很简单:美元自己都不稳定,你锚定它就叫稳定?这就像绑在断桅帆船上的指南针,飘得比你还凶,还想指方向?

本质上,稳定币就是“虚拟经济的泡沫外壳上贴了一层美元包装纸”。说它稳,只是汇率稳——价格稳而已,但价值在持续流失。

我们打个比方:

稳定币是汤姆熊代币,号称可以换礼物,但礼物不断缩水,最后只能兑个贴纸;

稳定币是自动贩卖机里的空罐头,标签上写着“政府担保”,但打开一看是空的;

稳定币是金融版的“贴纸娃娃”,看上去整齐划一,实则中空不实。



现在最流行的稳定币形式是“锚定美债ETF”,也就是你买进的其实是一个以20年美债为底层资产的数字合约。问题来了:美债在跌,美债ETF也在跌,那你的稳定币在“稳什么”?是稳赔吗?

稳定币的根基若来自于“信用货币”,那它就注定是浮沙建塔。当信用失灵的时候,它不是稳定器,而是坍塌引爆器。

接下来我们再看,谁在推动稳定币?不是央行,不是监管机构,而是币圈、投行、加密基金、炒客。说白了,是在寻找新一轮的割韭菜路径。

这不是货币革命,是投机幻觉的延伸。越稳定,越危险;越漂亮,越要小心。

所以当你看到“美元锚定”、“高流通性”、“跨境结算新机会”等关键词时,请在心里默念三个字:我不信。

下一段,我们来看看现实的出清,真正的血在谁身上流。

NO.3

台湾日本双爆仓,割肉是底部信号?

过去三年,美债ETF几乎成了理专手里的“明星产品”,动辄打包销售、躺赚利差、锁定美元升值。但现实是:买得越多、跌得越狠。

根据FT数据,台湾散户投资美债ETF的资金超过730亿美元,占亚洲第一;台湾金融业管理总额接近2000亿美元,仅在2025年5月起,连续三个月出现资金流出潮。

更扎心的是:

原大20年期美债ETF,从高点腰斩,平均投资人亏损11%到12%,甚至不少人已经亏掉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日本农林中央金库——这个被称作“小小日本央行”的超级金控,也在2025会计年度爆出1.8兆日元巨亏(约126亿美元),创历史纪录。

这像不像两个勤奋存钱的中年人,一个炒ETF、一个存美债,结果一起踩了“投资陷阱”?

台湾是“富得流油但财商低”的代表;

日本是“节俭老派信政府”的典范;



这两个极度保守、习惯慢热的地区,在同一时间段认赔出清,释放出的,不仅是资金压力,更是市场底部的信号。

我们频道讲过一句话:

当散户在卖,再大的利空也跌不动;当主力在买,再小的利多也涨得飞。

现在的情况是:散户割肉,美债见底。

从4月9日以来,英美公债价格同步破底,债券收益率全面上行,市场预期提前反映财政风险,技术上熊市确认;但在结构面上,正好形成了反向吸筹区。

当ETF规模、成交量、止盈率、投标倍数都同步萎缩时,我们反而要留意:

谁在对手盘上接货?

是谁默默在做左侧布局?

散户割肉的瞬间,主力开始潜伏。

NO.4

美国财政内斗,熊陡曲线再现全球债灾

5月21日,美国财政部发行160亿美元20年期国债,得标利率飙至5.047%,投标倍数仅2.46,打破两年来拍卖最低纪录。

你以为是市场不买账,其实是“财政内斗”剧本已杀青,进入“直播发疯”阶段:

川普的“Big Beautiful Bill”减税法案,在共和党内引发五大派系混战:

1.自由派(HFC)要求削减医疗补助(Medicaid);

2.中间派要求提高SALT州税和地税扣抵上限;

3.财政鹰派强调结构性削赤优先;

川普进退两难——一方面想减税拉股市保信心,另一方面又怕刺激财政缺口引发评级下调。

我们必须讲清楚“熊陡曲线”:

短端利率稳住,长端收益率急升,说明资金要求更高风险补偿;

代表市场担心“财政风险”大于“货币政策”;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债市用脚对政策投票”,票数很差,行情很凶。



川普自己也说:“我是财政鹰派”,因为他太懂现金流。他破产三次之后,从不碰重资产,后来转型搞“轻资产+高现金流”的生意:

不自己盖楼,卖品牌授权;

不自己发债,卖政治情绪;

不自己打仗,卖嘴皮子演讲;

这次减税法案也是一样的逻辑:让资本市场爽,哪怕联邦政府垮。

而国债市场的回应是清晰的:

熊陡曲线形成,短端稳,长端升,说明资金避险情绪高涨;

美债拍卖遇冷,20年期得标利率高达5.047%,投标倍数仅2.46;

投资人担心不是利率,而是结构性溃败。

SALT政策影响最大的是纽约、加州等高税区,恰好也是蓝州选票核心。如果这波减税搞砸,2026年期中选举,川普极有可能功亏一篑。

所以,选票之下,川普最终还是低头。

NO.5

通胀幻觉退场,谁来兜住大萧条?

很多人认为这轮行情只是技术性修正,但我们必须讲得更清楚:

全球正在迎来“总需求塌陷”的时刻。

1.澳洲央行副行长坦言:不是怕通胀,而是怕没人花钱;

2.欧洲PMI一路跌,美国ISM服务业指数连续三月低于50荣枯线;

3.日本消费开支连续六个月负增长,储蓄率飙升;

为什么?因为通胀之后,不是通缩,而是失业。而失业之后,就是大萧条。

这不是我们危言耸听,而是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工资具有黏性,无法下调,就只能裁员。而裁员潮到来,正是需求与信心全面崩塌的信号。



这时再看人民币与美债的行情,你就会明白:

人民币汇率偏弱,但利差稳定,境内利息成本极低;美债收益率冲高,但价格已经反映了大部分风险;

台湾人砍掉美债、停转人民币存款,这是“市场底”的信号,而非“趋势反转”。

我们再次和大家强调:

筹码在散户手上,哪怕利空再多,也不会再跌太多;筹码在主力手上,就算利多不动,也没人敢追高。

当前阶段,美债与人民币正是被“最没信心的人”抛售,而非价值被高估。

这场抛售潮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而真正的机会,就藏在这群“踩错节奏的聪明人”身后。

NO.6

结语和互动投票

AI炒作可以继续疯,但债市一定会冷静。

下一轮真正的机会,不在热闹的ChatGPT,不在疯狂的AIGC,算力租赁中心。而在那些“最没人想提起”的角落里。

不是谁喊抄底,而是谁在等“利空出尽”的一刻。

投票环节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文中数据来源包括英为财情、彭博终端、TradingEconomics、各国财政部官网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泡沫卷土重来,散户割肉美债,下一轮抄底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