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5-23 12:37

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影响

作者:微信文章

☝设置星标★ 抢“鲜”浏览精彩内容



4月2日,美国公布对等关税措施,对全球贸易伙伴实施差异化税率(10%—50%),征税范围、幅度超市场预期。其中对中国先后加征34%、50%关税,并在4月8日提高至125%。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4月11日将对美关税上调至125%。加上此前因所谓的芬太尼问题施加的20%关税,2025年美国对中国征收145%关税。至此,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关税算术平均税率约为167%,部分商品如注射器和针头、电动汽车等,关税最高达245%。



美国本次关税政策的特点

全面性与单边性

基准关税全覆盖:对所有贸易伙伴统一加征10%的基础关税,打破WTO最惠国待遇原则,标志美国彻底转向单边贸易保护主义。

对等关税精准打击:针对贸易逆差较大或被视为“不公平”的国家差异化加税,对等关税的税率区间为10%—50%,如中国34%、越南46%、欧盟20%等。税率设计以“拉平美企海外成本”为名义,实则作为重构全球供应链的谈判筹码。

从关税税率看,美国公布的“综合税率”约等于美国对某国的贸易逆差占美国对该国进口的比重,强调结果对等,即将美国贸易逆差视为一种结果上的不对等,因此此次加税将美国贸易逆差的来源国全部覆盖在内。

产业与地缘政治双重导向

汽车产业定向施压:对所有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表明特朗普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核心链条的本土化。25%的关税几乎将重新定义全球汽车产业布局,尤其是对于依赖美国市场的日、德汽车厂商。

科技与战略物资豁免:对贵金属、能源及美国所没有的矿产免征对等关税,体现特朗普政府对供应链安全的权衡。半导体、药品、铜和木材不适用对等关税,并在4月11日将电脑、手机、打印机、平板显示器等纳入“半导体”概念内,扩大了豁免范围,豁免产品占我国2024年对美总出口的22.1%。但同时,特朗普政府已启动“232调查”,可能很快将对这些产品单独实施关税。

“先加税后谈判”

按照4月2日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10%的全球基准关税于4月5日生效,更高的对等关税将在4月9日启动。政策实施前未设置豁免机制,旨在通过关税压力迫使各国主动让步,为后续双边谈判积累筹码。该行政令指出,如果任何贸易伙伴“采取重大措施纠正不对等贸易安排,并在经济和国家安全事务上充分配合美国”,则可以“降低或缩小关税适用范围”。4月9日,特朗普政府对除中国之外的其他贸易伙伴国暂停实施对等关税政策90天,并将相关税率降至10%。

征税范围、幅度超市场预期

虽然特朗普在竞选时提到将对全球征收10%—20%的关税,以及对中国征收超过60%的关税,但此次加税范围、幅度超市场预期。覆盖了其盟友(欧盟20%、日本24%、韩国25%),东南亚更是遭到近50%的重税(柬埔寨49%、老挝48%、越南46%、缅甸44%)。之前市场预期,特朗普政府对重点经济体征收的对等关税税率在15%左右,征税主要对象为中国、欧盟、墨西哥、加拿大、越南和印度等。

各国反应不一

在对等关税宣布初期,美国主要贸易伙伴注重“反制”,而依赖于美国市场的中小型贸易伙伴则希望能够和美国谈判。中国宣布一揽子组合反制措施,没留任何减免税、排除、豁免机制。欧盟、加拿大敦促美国以平等姿态重回谈判桌,否则采取坚决的反制措施;印度、英国、澳大利亚和泰国等国态度较为温和,表示愿意与美国进行贸易协议谈判,争取关税豁免;马来西亚称不考虑报复,越南表示可以通过谈判将对美关税降至零;日韩等国则持谨慎立场,选择继续观察此次关税政策的进展,不断权衡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核心影响分析

对中国经济产生直接冲击

2025年中国出口增速或将明显放缓。目前美国对中国综合税率高达167%,根据彭博经济研究的一项模拟分析,在如此高水平的关税下,中美贸易将基本陷入停滞状态。有研究预测,若2025年2季度美国完成加征60%的关税,2025年中国对美出口将减少79%(即4100亿美元),对美进口将减少61%(即1000亿美元),总额将减少5100亿美元。中国GDP将下降1—1.5个百分点。

出口企业利润承压。我国纺织、消费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美依赖度较高,2024年美国自中国进口消费电子960亿美元,进口纺织服装509亿美元。这些行业利润微薄,高额关税使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有研究预测,此次加征关税,预计30%中小企业将退出美国市场。

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高关税将挤压企业利润,迫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工制造、电子)外迁,中国在电子、服装等领域的全球供应链份额可能下降5—8个百分点。巴西、印度、墨西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将承接相关产业的转移,将中国庞大的供应链与美国市场连接起来。

技术“卡脖子”风险加大。若美国后续对半导体、高端设备加税,可能延缓中国产业升级进程。加征关税可能伴随着更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中国企业从美国引进先进半导体技术和高端设备相关技术的渠道变窄,技术交流与合作受到限制。

美国拉拢盟友限制中国出口。特朗普政府计划利用正在进行的关税谈判,向七十多个国家施压,要求这些国家限制其与中国的贸易。若其他经济体以对中国加征关税等方式配合美国遏制中国商品,换取美国对其关税豁免,将进一步冲击中国出口。

加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

在短期,关税战将加剧美国滞胀风险。加征关税主要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而非通胀的持续抬升①。耶鲁预算实验室的模型显示,美国在15%左右综合关税税率之下(目前美国综合关税税率约为22%),PCE通胀可能上升1.7%(各国反制则可能上升2.1%),2025年总产出将下跌0.6到1个百分点。在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抬升、美国通胀预期上行、美联储可能维持鹰派立场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元持续走弱,仅4月以来,美元指数跌逾5.5%,今年以来跌幅近10%。4月9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盘中突破4.5%,而4月4日盘中最低仅为3.86%,显示了市场参与者对美债避险属性、投资需求和美国经济增速信心的动摇。

中长期,关税战将加剧美国衰退风险。从历史上看,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将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果带来两大显著影响:一是引发各国报复性关税,加剧贸易争端,美国进口和出口骤降50%以上,全球贸易规模在1929—1934年萎缩66%。二是加速美国陷入衰退困境,1930—1933年美国失业率从7.8%飙升至25.1%。若关税进一步超预期,美国经济面临转弱风险,需要关注美联储的政策响应。

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效果有限。制造业回流美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从企业孵化、工厂建设到供应链重塑与工人大批量培训,每个环节都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撑。例如,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芯片代工厂因缺乏熟练工人,从中国台湾派遣了1000多名技术工人到美国,接近占该项目总员工的50%。而政策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持观望态度,更会阻碍制造业回流。特朗普政府在宣布对等关税90天暂缓实施后,又宣称如果各国在期限内不与美方达成协议,将撤回缓征关税的决定。

全球市场连锁反应

金融市场巨震。在市场的初步反应中,科技公司是受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4月2日美股开盘暴跌,道琼斯指数下跌3.98%,纳斯达克指数重挫5.97%,标普500指数跌幅达4.84%。苹果单日损失2700亿美元市值,科技七巨头市值两日蒸发1.5万亿美元,创历史纪录。黄金价格突破3350美元/盎司,避险情绪升温。

全球贸易收缩。世界贸易组织预测,美国关税政策将导致今年全球贸易陷入萎缩。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压力加剧(如越南盾、印度卢比),叠加产业链转移只会改变双边逆差分布,无法消除总量,后续美国可能动态调整关税对象,将贸易战变成“打地鼠”游戏,进而影响全球贸易格局。

多边体系受挫。二战之后国际贸易秩序的基石是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其作为非歧视原则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关贸总协定文本的第一条中。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的实施意味着美国彻底放弃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原则,WTO争端解决机制进一步被架空,全球经贸规则体系面临分裂。

全球贸易流向或将重构

东南亚转口贸易及友岸外包投资热潮或将消退。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生产,以规避美国对中国施加的关税。墨西哥和越南是热门投资目的地。此次美国关税不仅针对中国,也重点打击东南亚,严重冲击转口贸易。按照特朗普政府4月2日宣布的关税政策,除新加坡之外的东南亚各国,中间产品贸易路线基本被封堵。近年来涌向越南等低成本制造基地,以及韩、日等美国盟友的投资热潮或将消退。

中国商品寻找新的转口通道。根据4月2日的关税政策,土耳其被征收10%的关税,其欧亚转口通道依然有效。拉美税率也较低,如巴西、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也仅被征收10%的关税,因此包括墨西哥在内的多个拉美国家、关税洼地印度,以及中东部分国家的转口路线,或许可为转口贸易打开空间。不过,若按照目前美国对越南等国的税率(保持在10%),东南亚的转口通道仍将被放开。

税率处于中间值的印、日、韩或迎来贸易增长机会。美国买家会寻找受关税壁垒影响较小的供应商,特别是在电子产品、制药和纺织等领域,这些国家在某些领域可能获得出口机会。

货物清关与港口积压风险

紧急出货导致港口短期拥堵。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使得企业为规避高税率而集中出货,导致短期内港口吞吐量激增,引发物流节点(如洛杉矶港、长滩港)的临时性拥堵。

关税分类争议延缓清关。新关税覆盖范围广、税率复杂,海关需要额外核查商品来源,逐批审查原产国证明,导致货轮滞留时间延长,货物无法快速通关。海关可能因商品归类争议延迟放行,海关系统可能陷入瘫痪。反制措施将进一步加剧程序复杂化,甚至会导致货物无法靠岸。

此前特朗普政府因取消来自中国小包裹(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免税待遇,造成肯尼迪机场超百万包裹堆积,海关清关出现大量拥堵,甚至包括已缴纳关税的包裹,给海关检查、邮政快递以及在线零售造成混乱。为此,特朗普政府又短暂恢复针对中国小包裹的最低限度免税门槛。



应对策略

短期防御:精准反制与市场替代

法律与关税反制。4月4日,中国宣布对美国所有产品加征34%对等关税,同日宣布通过WTO起诉美国“对等关税”及一揽子反制措施。后续又两次对美国的报复关税进行了对等强力反制。当前我国反制工具箱仍然充足,例如技术出口管制等。

加速出口多元化。2018年以来,我国对东盟、拉美以及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份额显著提升,我国前五大出口国的份额由2018年的45%下降至2023年的36.1%,占我国出口份额超过2%的国家数量也由2018年的9个增至2023年的16个。未来需要继续深化与东盟、中东的经济合作,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出口,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

策略协同:团结全球与反制联盟

构建反制联盟。在积极推进对美国违规关税起诉的同时,支持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发起对美国的起诉,并且作为第三方积极参与诉讼。联合欧盟、东盟等受冲击经济体,在世贸组织框架内发起联合磋商,推动“关税霸凌”议题国际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构建国际利益共同体。对非美国家大幅下调关税,与更多贸易伙伴形成以中国产业链为主、多边互补的内部低关税乃至零关税自由贸易体系,应对美国霸权主义下WTO贸易秩序的崩塌。若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之间相互继续遵守最惠国待遇原则,甚至相互进一步开放,那么美国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的危害就能控制在最小范围。

加大对伙伴国家投资力度,推动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积极团结伙伴国家,特别是地缘政治友好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大直接投资力度,以投资承诺、技术合作(尤其是中国企业占据领先地位的领域,如电动汽车)、税收优惠、关税减免、出口管制松绑等政策,助力东道国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共同做大蛋糕。在此过程中,同时努力创造新的贸易机会,将国内制造业产能向海外转移。

我国需要高度重视贸易伙伴所关注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其对本土产业发展问题的关切,应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通过直接投资实施产业转移和技术援助,对外投资要重点考虑东道国对我国相关部门的要求,让他们从与我国的经贸合作中得到更多切实的好处。

中期转型:内需驱动与产业升级

内循环扩容。逐步将中国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替代美国成为最大的买家,以巨大的消费潜力赢得全球治理话语权。加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消费补贴力度,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争取突破50万亿元。德意志银行预测,随着政策红利释放,202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望达6.8%。

技术攻坚突破。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集中攻关EDA软件、光刻机等“卡脖子”领域,五年内实现半导体自给率提升至40%,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与产业化能力,减少对外部高端设备和技术的依赖。

长期布局:多边合作与规则重塑

争夺数字与绿色经济主导权。依托RCEP和“一带一路”建设,推广中国数字支付标准,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善支付体系;主导全球碳中和供应链建设,从能源供应、产业发展等环节发力,引领区域绿色经济发展。

继续深化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降低贸易壁垒,通过制度化的安排为我国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贸易环境。构建以东盟、拉美、中东为基础,以非洲为纵深,以欧亚为补充的“外循环升级网”。尤其应抓住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对日韩的冲击,积极推进被长期搁置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深耕经贸和产业链合作,扩展中日韩合作基础。



风险与展望

关注后续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

紧密跟踪各国应对关税政策的动向,特别是与美国谈判的进程。例如,4月16日和24日,日本、韩国开始围绕10%的基准关税以及25%的汽车和钢铝关税分别与美国进行贸易谈判,这是首批正式启动与美国谈判的国家,需要谨防日、韩两国将中日韩双边和三边合作作为与美国妥协的筹码。本轮关税战以来,尚未有国家(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在美国压力下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新征歧视性关税,阿根廷米莱政府拒绝取消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除美国在外的所有世贸组织成员仍然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关税。2025年以来,全球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案为45起,略低于2024年同期的47起。

美国政府推动全球贸易体系、金融体系、安全体系的重构行动,终极目标是实现美国制造业部门发展,强化工业竞争力和美元财政的可持续性,进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大规模加征关税,旨在调整贸易流向,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同时,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减税、主权财富基金和世纪债券计划做准备。后续若我国未同意贸易谈判,特朗普政府对我国可能进行新一轮打击。

中国或将成为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的最终受益者

关税政策将加剧中美博弈烈度,但中国当前处境已非2018年的被动局面。一方面,出口韧性增强。对东盟、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份额逐步提升,202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9.6%,对东盟出口增长13.4%,对东盟出口份额达到16.4%,连续两年超过美国。同时,对美国出口份额由2017年的19%降至2024年的14.7%。另一方面,政策工具箱充足。财政刺激(如新基建投资)、汇率弹性机制等可缓冲外部冲击。若中国能借势完成高端制造突围与内需市场激活,或将成为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的最终受益者。

注:①美国核心PCE通胀当中,约6%是直接进口项目,药品占0.74%、服装0.62%、新车占0.49%;从国别看,中国占1%,墨西哥占0.38%,越南0.35%。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中国工商银行

责任编辑:杨生恒

ysh1917@163.com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5年第5期「经济观察」栏目

END





分享、在看与点赞,全都想要拥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