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变黄金,它竟然会是中国的AI Google!
作者:微信文章你好呀,我是小深~
上周,科技圈基本被谷歌I/O那场“AI秀”刷屏,铺天盖地的新闻都是关于谷歌多牛逼,多震撼!各种解读、各种惊叹,扑面而来。看着谷歌把AI玩出花来,又是Gemini全家桶,又是AI Agent,心里挺复杂的。一方面觉得“哇,真牛”,另一方面,焦虑感也油然而生。
这场发布会,离咱们挺远,但又感觉特别近。它不光是谷歌自家在秀肌肉,更像是在全球AI的大棋盘上,投下了一颗关键棋子。它是一面镜子,我们这些做AI的、关心AI的,都得凑过去照一照,看看自己在哪儿,下一步该往哪儿走。
所以,热闹看完了,咱得坐下来,扒开那些炫酷的技术外壳,聊点实在的:谷歌这波操作,到底给咱们中国的公司提了哪些醒?咱们的机会在哪儿?坑又在哪儿?那个老问题——“谁是中国AI的领头羊”,现在是不是该有更清晰的答案了?
谷歌想让AI“包围”你,咱们能跟上吗?
谷歌“搭台唱戏”,咱们的“朋友圈”够大吗?
谷歌这次的野心,藏都藏不住,就是要让AI“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想想,搜索、地图、安卓手机、办公软件……以后可能你呼吸的每一口“数字空气”里,都有AI的味道。
这听起来很美妙,但也挺“吓人”的。它意味着,AI不再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而是基础建设,是底层操作系统。它要求公司把AI当成“水电煤”一样,融入到每一根“血管”里。
这对咱们中国的企业来说,可不是个小挑战。
首先,技术底子得够硬。 这不是说你有个大模型就行了。关键是,你得有本事把这“大家伙”驯服了,让它能在各种乱七八糟的实际场景里,又快又好又省钱地跑起来。这背后是硬邦邦的工程能力、算法优化、算力调度……咱们有亮眼的模型,但在这种“随风潜入夜”的工程化能力上,说实话,还有课要补。
其次,组织得“活”起来。 技术再牛,公司内部要是“部门墙”林立,各扫门前雪,那AI这股活水也流不动。谷歌这么玩,逼着大家必须“拆墙”,让AI思维贯穿全场。
这可不是设个“AI研究院”就完事的,它需要老板亲自下场,推动一场从上到下的“思想和组织革命”。这有多难?想想那些大公司病,你就懂了。这比攻克技术难关,可能更难。
“软硬兼施”是王道?咱们的“腿脚”利索吗?
谷歌的另一招,是“广交朋友”,搞生态。你看它又是云平台,又是给开发者送工具包,又是搞开源,就是想把全世界最聪明的脑袋都拉到它的“场子”里来玩。
这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AI这碗饭,一个人吃不香,得大家一起吃,才能把蛋糕做大。 只有让开发者们都乐意用你的东西,AI才能真正从实验室走进工厂、医院、教室,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但说到这,咱们就得承认差距了。谷歌有全球最大的“码农”社群,有玩了几十年的开源文化。人家那文档写得跟说明书似的,社区里问个问题基本都有人理,平台也稳得一批。
咱们想让全球的开发者也爱上“中国造”的AI,光模型强是不够的。咱们得学会“伺候”好这些开发者。 工具得顺手,社区得热闹,技术支持得跟上,甚至还得有点“文化魅力”。这不光是砸钱、砸技术的事,更是一种服务意识,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建立信任的慢功夫。咱们在这方面,还是“新手村”玩家居多。
“期中考”来了,钱从哪儿来?
这次谷歌把AI塞进Pixel手机里,让智能家居更“懂你”,这背后其实是在说:AI不能光飘在云端,得落地,得有“手脚”。软件是“魂”,硬件就是“体”,魂体合一,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这对华为、小米这些本来就有“身体”的公司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它们有机会搞出真正从云到端、体验一条龙的AI产品。未来的手机、汽车、家电,可能不再需要你费劲去学怎么用,它们会主动来适应你。这想想就带劲,里面全是新机会、新玩法。
可问题是,咱们的“腿脚”真的够利索吗? 软硬结合,意味着操作系统、芯片、本地算力这些“基本功”必须扎实。如果这些“地基”还是别人的,那咱们盖得再高的楼,也可能随时晃悠。所以,别光盯着模型参数了,底下这些硬骨头,才是真正决定咱们能不能跑得远、跑得稳的关键。
谷歌I/O就像一场“期中考试”,划出了几个重点:AI要做操作系统、要看得懂听得懂(多模态)、要有“小助理”(智能体)、要大家一起玩(生态)、要软硬都能打。
这些既是风口,也是考题。但考得再好,最终还得回答那个最灵魂的问题:怎么挣钱?
AI要是真成了空气,总不能让大家靠“喝西北风”做研发吧?
AI怎么变黄金
谷歌给出的答案挺实在:给想用AI的人“卖工具”: 你想搞AI应用?我这有平台、有接口、有服务,你来用,付钱。这是to B的路子,稳当。让用AI的人“掏腰包”: 我的搜索更好用了,我的助手更聪明了,你是不是更愿意用我的产品?或者,我能给你推更准的广告,帮你更快地下单?这是to C的路子,直接。
这两条路,咱们也能走。但关键中的关键,是要一头扎进具体的场景里去。别老想着搞个“屠龙刀”什么都能砍,先找准一个“萝卜坑”,用AI把它填实了,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不管是给企业降本增效,还是给普通人带来便利,只有在场景里找到价值,AI才能从“空气”变成“黄金”。
谁是中国AI的“那个他”?
聊了这么多,到底谁能成为中国的AI Google?
我觉得,可能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咱们也许不需要一个一模一样的Google。咱们的市场环境、用户习惯、产业结构都不一样,咱们需要的是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真正解决咱们自己问题的AI巨头。
它可能是BAT、字节这些有钱有势有数据的“老炮儿”;也可能是华为、小米这些手里有“枪”(硬件)的实力派;甚至,它可能是一个现在还名不见经传,但手握“独门绝技”的创业公司。
但不管是谁,想在这场竞赛里笑到最后,光靠嗓门大、跑得快是不够的。你得有真技术,有灵活的身段,有拉拢朋友的本事,还得知道怎么把技术变成钱。
谷歌I/O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焦虑,也照出了我们的机会。路还长,坑也不少。咱们能做的,就是少点浮躁,多点实干,埋头把自己的事做好。毕竟,未来的AI江湖,终究是靠实力说话的。你说呢?
尾声
AI 一天,人间一年。
今年又是 AI 应用爆发的元年,AI 已经在千行百业中有大量落地案例,真正的带来生产力。
对啦,在这里送给你一个福利:100个AI工具大礼包(各项AI工具集合且会不断更新)!!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iaKR118mej9xsapWiapia5c3aPibxsbb6ruv7V9pl4ictyT07Mr22mqNkeAcyOevGlCXOZia02BEASEPpNzTvLGZxGRg/640?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tp=webp
如果不知道AI时代如何学习,送你一张AI体验卡,感受一下AI。直接领卡即可免费参加。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iaKR118mej9xREvJxK7WAT8SxOpWptqepSPH1tkokVm372icFQrlaYM5HMia5WfDsq9WO7h9FFzw0JuUP5xQjYHlQ/640?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既然你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请帮我一键三连,转发给你的朋友,这对我很重要。
另外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将本公众号加个星标🌟
谢谢你看我的文章,祝你有财安康,我们下期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