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成为“学伴”: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
作者:微信文章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当前中小学生使用AI工具辅助学习已成普遍现象。
据教育部2025年统计,超过76%的中小学生通过智能学伴、AI批改系统等工具完成作业订正与知识拓展。然而技术便利正衍生出多重隐患:多地教师发现学生作业呈现高度雷同的"AI特征";初中生依赖学习机"拍照搜题"功能直接抄写答案,导致"作业全对,考试全错"的知识掌握假象;更有高中生因使用未备案工具生成历史论文,出现"康有为策划刺杀慈禧"等严重史实错误。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对此警示:"依赖AI取得的虚假成绩,终将在真实能力检验中崩塌"。
面对工具滥用引发的思维惰性、能力退化等种种问题,家长和学生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在这股AI浪潮之下,既能避免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效应,又能利用工具,真正提升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让我们尝试给出一些答案。
一、!提高警惕!!!AI对学生认知模式的重塑
生成式AI通过高效信息处理能力延伸了人类的理性分析边界,例如在数据分析、模式识别等领域显著提升决策质量。然而,这种延伸伴随认知代价:
批判性思维弱化:过度依赖AI导致思考“肌肉退化”。上海教科院调研显示,频繁使用AI完成作业的学生,议论文逻辑得分下降12%,呈现“辞藻华丽但缺乏洞见”的AI式思维惯性。
记忆与知识整合能力下降:心理学中的“谷歌效应”在AI时代加剧。中国人民大学实验证实,依赖AI搜索者更擅长记忆“信息获取路径”而非知识本身,导致知识体系碎片化。
这些不良效应在大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学生身上被加倍放大。
自主学习动机减退
当AI工具能一键生成作文框架或数学题答案时,学生主动探究的内驱力显著降低。杨其峰代表调研发现,依赖AI写作的学生中,83%表示“不再愿花时间构思文章结构”,仅对AI输出进行表面化修改。这种任务完成导向取代了知识建构过程,导致学习沦为“交差式”行为(如历史作业直接复制AI生成的编年史事件,忽略因果分析)。
实践能力与试错机会萎缩
AI的精准输出剥夺了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关键机会:
●理科学习中,拍照搜题工具直接展示解题步骤,学生跳过“试错-反思”环节,导致应用能力薄弱(如深圳某校初中生用AI解物理题正确率达95%,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时仅32%合格);
●写作场景下,AI优化的“华丽表达”掩盖了语言组织能力的退化,学生真实写作水平在无AI辅助时断崖式下跌(某高中语文教师反馈:AI禁用后,议论文平均分下降15分)。
注意力碎片化与深度思考阻断
AI驱动的碎片化学习模式(如短视频解题、15秒知识点速记)重塑认知习惯: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频繁切换AI交互界面的学生,连续专注时间缩短至平均7分钟(较未使用AI组减少64%);
●算法推送的“投喂式”内容(如定制化题库)使学生沉溺舒适区,逃避复杂任务(某试点校数据显示:AI组学生挑战难题的尝试次数下降41%)。
二、正确认知定位:强化主体意识,避免工具异化
明确AI的工具属性
●学生需建立“AI为仆,非主”的认知框架。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指出,认清AI的“工具本质”是避免成为其“嘴替”的前提。例如:银川市学生在AI智习室通过独立完成“学习闯关闭环”,主动利用AI定位知识漏洞而非被动接受答案,实现从“题海战术”到“靶向提升”的转变。
●警惕认知依赖:兰州初三学生家长提出,需通过家庭与学校协作,引导学生认识“AI应为我所用”,防止过度依赖导致自主思考能力退化。
培养批判性使用能力
●采用“三问检查法”(溯源信息、逻辑验证、多元视角对照)应对AI生成内容的可靠性。例如:中学生使用AI写作时,若发现生成内容含违法表述(如职业女性题材的“霸总文”),需立即质疑数据偏见并修正指令。
●主动校验与反思:宁夏大学高志军强调,学生应对AI提供的解题思路进行逻辑性质疑,探索替代方案。遇难题时须独立尝试解法,再用AI验证思路。如对比数学解题差异,区分“机器计算”与“人类策略”的边界,避免沦为算法附庸。
三、 升级协作方式:聚焦能力进阶
个性化学习加速器
●精准查漏补缺:利用自适应学习系统(如“智慧语文作文平台”)获取个性化诊断。系统通过分析作文风格,指出逻辑漏洞并推荐针对性训练素材,使写作能力提升效率提高40%。
●跨学科项目实践:参考银川金凤区第十六小学“慧创课程”,学生可借助AI完成复杂任务分工。例如:在“智能避障汽车”项目中,AI负责代码调试与传感器数据分析,学生主导设计逻辑与伦理风险评估,培养技术整合能力。
高阶思维训练伙伴
●思辨能力培养:在议论文写作中,先自主构建论点框架,再使用AI生成反方观点进行自我辩驳,如德州九中学生在《AI赋能网页设计》课程中通过人机辩论深化逻辑严谨性。
四、 科学使用AI的核心策略 :工具化使用三原则
先思考后求助
●遇难题时先独立尝试,再用AI验证思路:比如对比数学解题差异。
过程透明化
●标注AI贡献部分,如代码段、数据来源,保留自主思考痕迹。
批判性校验
●对AI输出实施“三问检查”:溯源信息可靠性、验证逻辑链、对照多元观点。
五、 家长还能做什么?
帮助学生建立认知边界
●限制单日AI使用时长,强制线下社交活动(如家庭无数码日)。
协助预防情感依赖
●禁用学生使用虚拟角色扮演功能类软件,避免算法投喂形成“情感茧房”。
家庭-学校数据共享
●家长端同步AI使用报告,破除“家校信息差”,建立学习数据共享机制。兰州大学实验表明,家校联合监督使过度依赖率降低37%,破解“数字代沟”导致的监管失效。
技术本无善恶,但教育的灵魂正在这些细节里流失。当上海某重点高中引入“AI生成内容检测器”时,校长指着屏幕上大片飘红的作业叹息:“我们防的不是AI,是思考的投降。”
而那些被AI夺走的挣扎时刻——解不开题时的焦躁、改不好句子时的纠结、做不出模型的笨拙尝试——恰是思维生长的裂缝。当所有捷径消失时,留在原地的终究是荒芜的大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