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6-5 20:29

美银报告:中国AI投资激增,2025年或达7000亿,制冷设备和人形机器人迎风口

作者:微信文章
美国银行(BofA)6 月 4 日发布最新研报《#6: AI CHARGES up: a complete capex value chain》分析指出,中国 AI 资本开支(Capex)将从 2024 年起显著增长,2025 年预计达到 6000-7000 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政府政策、主要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推动的资本支出。

相比之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过去十年间,新增 64GW 绿地数据中心容量的建设推动年度支出从 2015 年的 1000 亿美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5000 多亿美元,为支持未来五年预期的容量扩张,投资预计到 2030 年将超过每年 8000 亿美元。

在中国,大型科技/ 互联网企业是新 AI 资本开支的主要驱动力。2025 年 2 月,阿里巴巴管理层宣布未来三年在云和 AI 基础设施上的资本开支总额将超过 4000 亿元人民币。随着深度求索(DeepSeek)等项目的推进,我们的互联网团队预计更多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将提高资本开支,2023-2026 年预计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 47%,主要由阿里巴巴和腾讯引领。

根据我们的互联网团队分析,中国主要互联网企业的AI 相关资本开支结构将与美国大型互联网 / 科技企业相似。因此,我们预计已宣布的资本开支中,50%-70% 将用于 AI 和数据中心相关投资。与此同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已宣布 2025 年资本开支约为 3000 亿元人民币。尽管在 5G 投资高峰期后,总资本开支同比下降,但电信运营商的 AI 相关资本开支预计 2025 年同比增长 6%,达到 820 亿元人民币。政府于2022 年启动 “东数西算” 工程,截至 2024 年 6 月,在八个国家算力枢纽的直接投资超过 430 亿元人民币,带动投资超 2000 亿元人民币。据新华社报道,2025 年 1 月发布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NDICG)显示,未来五年数据基础设施预计每年带动 4000 亿元人民币直接投资,总投资达 2 万亿元人民币。根据《数字中国建设 2025 年行动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将超过 10%。不过,美银的这篇报告聚焦于非IT 资本开支,如制冷设备、变压器和不间断电源,以及能源资本开支,包括为支持 AI 数据中心运营而新建的电站和电网。报告同时聚焦于四大下游应用领域,分别是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自动驾驶和智能家居。美银这篇报告对这些领域的市场空间进行了测算。


人形机器人
自 2023 年以来,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视觉语言模型(VLMs)的持续迭代)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进展。2022 年 9 月,特斯拉在其 AI 日活动中发布了 “Optimus” 人形机器人原型机。近年来,其他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也纷纷加入竞争,包括美国的 Figure AI、加拿大的 Sanctuary AI、美国的 Agility,以及中国的优必选(Unitree)、优必选(UBTech)、Engine AI、智子云舟(AgiBot)、傅利叶智能(Fourier Intelligence)等。

部分现有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和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包括埃斯顿、小米和小鹏),以及科技巨头(包括英伟达、Meta 和苹果)也已启动人形机器人相关计划。我们预计,2025-2027 年期间,将有越来越多新参与者加入竞争,同时机器人设计将不断改进,应用领域也将更加广泛。我们认为,在以下因素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在未来十年的出货量将强劲增长:(1)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导致终端需求上升;(2)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和运动控制技术)和产品设计的改进;(3)物料清单(BOM)成本下降;(4)终端应用场景的扩展。特斯拉计划 2025 年出货数千台 Optimus 机器人,目标是 2026 年出货量增长 10 倍,达到每年 5 万至 10 万台,2027 年再增长 10 倍,达到每年 50 万至 100 万台。Figure AI 也目标在未来四年(2025-2028 年)出货 10 万台人形机器人。在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中,优必选计划 2025 年生产 1000 台人形机器人,并在 2026/2027 年将年出货量提升至 3000-5000 台 / 超过 1 万台。我们目前预测,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 1.8 万台。在 2030/2035 年,我们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年出货量将达到 100 万台(此前预测为 40 万台)/1000 万台,这意味着 2025-2035 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 88%。随着家庭和服务场景的大规模应用开启,我们对人形机器人的长期需求持乐观态度。

人形机器人目前仍非标准化产品,因此难以提供精确的成本预测。根据我们的估算,若大部分零部件由中国本土生产,2025 年底单台典型人形机器人的物料清单总成本(BOM 成本,即硬件成本)约为 3.5 万美元。

展望未来,得益于规模经济和零部件设计的改进,我们预计到 2030 年 / 2035 年,单台人形机器人的 BOM 成本将分别降至 1.7 万美元 / 1.3 万美元以下。这意味着 2025-2030 年期间,BOM 成本将下降超 50%,相当于约 14% 的复合年下降率(CAGR)。据我们估算,2025-2035 年人形机器人 BOM 成本的复合年下降率将达 9%。


报告还有对制冷设备、变压器和不间断电源等数据中心细分领域的市场统计数据,希望获取报告原文,请加微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银报告:中国AI投资激增,2025年或达7000亿,制冷设备和人形机器人迎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