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是真贵
作者:微信文章在最近盘点AI项目时,我们不禁发出感慨:AI产品确实贵!
从基础大模型的角度来看,无论是OpenAI、Kimi、千问,还是Anthropic或Google,这些在全球发布顶级大模型的团队,持续保持巨额投入,但至今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看上去热热闹闹,却没有一个真正盈利。
许多曾经领先的公司相继宣布退出基座大模型的开发。例如,AI“六小龙”之一的零一万物,在2024年12月宣布不再继续投入研发基座大模型。同样,百川智能也宣布聚焦医疗领域。基座大模型的研发投入动辄以10亿美金级别起步,烧钱速度太快。
并且在这个领域,大公司谁都不甘落后,不甘放弃未来万亿级的机会,竞争极为激烈。每隔几个月就会有新模型发布,性能对原有模型实现一次超越。无论是算力、数据还是人才,成本都极其高昂。一般的创业公司和小公司根本无力参与,垂直领域的公司也很难拿出10亿美金级别的资金来参与这场游戏。因此,最终这个领域一定会收拢到个别几家公司。
现在整个态势已经非常明确,中美两国在AI领域上展开充分竞争,目前处于你追我赶的状态。在DeepSeek推出之前,人们一度认为中国的大模型与美国大模型之间存在6个月到1年的差距。然而,DeepSeek推出后,两国在顶级大模型领域的能力已不相上下。
得益于中国采取的开源策略,无论是千问还是DeepSeek,或其他顶级大模型,都收获了大批粉丝并建立了相应的生态系统。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然而,当我们深入具体行业落地时,会发现AI切入具体业务场景的成本非常高。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算力成本。即使只是部署一个满血版,采用英伟达方案的最低成本也达到200万人民币,而采用国产方案的成本更是高达600万以上。这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单张显卡的成本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整体投入相当可观。
其次,数据层面。在真正跑通整个AI垂直领域模型之前,企业需要具备良好的数据治理能力和数据资产沉淀,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最后,组织人才的配套也是关键因素。AI项目的成功实施需要专业的人才团队,这对企业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当前市场而言,AI算法人员的年薪基本在60万起步。稍微优秀一些的AI算法工程师,年薪更是达到百万级别。这样的成本,绝非一般企业所能承担。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最佳策略是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尽可能应用开源的AI基座大模型,针对自身垂直领域开发应用。例如,进行提示词工程、开发Agent、RAG或进行微调等,这些举措的成本相对可控。即便采用上述四种主流技术方式,具体应用时仍需算力、数据和人才的支持。
因此,在场景应用上,企业无法做到场景全量覆盖,必须做出取舍,选择典型的高价值场景进行针对性突破,以点带面。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形成AI文化和运作范式,让AI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让更多人看到AI的价值,并想方设法增加AI的使用。最终实现用户体验和效率的提升,甚至有望带来新的业务模式。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虽然当前AI成本较高,但其下降趋势非常明显,未来前景可期。从2023年到2024年,调用每百万token的成本从100美元降至不到1美元,降幅高达99.9%。OpenAI的创始人Sam Altman也表示,特定水平的人工智能成本大约每12个月下降10倍,更低的价格将带来更广泛的使用。
因此不用犹豫,当前的高成本只是暂时的,但你必须了解如何应用,并全面地、大量地、持续地使用AI。
至于AI将发展成何种形态,大家都在探索。先确保自己不下牌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场景,形成全链路价值闭环的增强回路,实现弯道超车。
在AI应用领域,目前仍有一大批低垂的果实,正等待懂AI的人去采摘。我想,这些人当中应该包括你。共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