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6-14 22:28

AI时代,人最需要的是审美能力.

作者:微信文章
大家好呀,我是小小乔
当算法能替你写作,代替你做数据分析,人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AI正在加速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有人忧心忡忡:未来,人类还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当机器思考越来越快,处理越来越精准,甚至开始“创作”时,人类需要提升什么能力?

我的答案是“审美能力”。

这里的审美包含很多,比如文字审美、视觉审美、建筑审美、装修审美、穿搭审美、妆容审美、故事审美等等。

审美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小红书上同样的选题,同样的内容,只是因为一个封面更好看,数据就有可能千差万别。

它细小到,早上你打开衣柜,为什么选了这件衬衫而不是那件?给朋友发一张照片前,为什么你会调整角度、光线,甚至滤镜?那是你在追求视觉上的舒适与愉悦。装修房子时,你对色彩搭配、家具摆放的斟酌,无不渗透着对生活的审美。

为什么审美能力不可替代?

美是决策的杠杆

两份逻辑相似的文稿,客户为什么偏爱其一?两个功能相近的APP,用户为何对其中一个情有独钟?差异往往藏在用词择句上,甚至小到字体间距、配色节奏、交互流畅度中。在专业能力相当的竞争中,审美是那根撬动选择的隐形杠杆。

美是人机协作的桥梁

未来人类的核心角色,是为AI的冰冷输出赋予温度。设计师用审美调整AI生成的方案,编辑凭语感润色机器写的文案。审美力让人类成为AI的“灵魂校准师”。

审美能力如此重要,人们该如何培养呢?答案是从日常训练到系统提升。

不要以为审美是天赋——它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指出:审美力培养需“感官浸润+思维激活+实践反馈”三重训练。以下是普通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阅读、逛展、逛博物馆、欣赏建筑、亲近自然、尝试摄影等等

用“三秒法则”重塑观察习惯

每天选定一个对象(一片落叶、一杯咖啡拉花、一个门牌),专注观察三秒,自问:“这个作品的“色彩/比例/质感”哪里打动我?“如果是AI设计会失去什么?” 坚持2观察,感官敏锐度显著提升。

建立“美感银行”相册

手机新建相册,随时保存打动你的设计:咖啡馆灯光层次、电影构图截图、甚至外卖包装的字体排版。每月回顾并分类(色彩/结构/材质),积累属于自己的审美数据库。

每周完成一次“破坏式创作”

用杂物尝试做手帐,用软件重组名画配色,把古诗转成视觉符号。重点不是结果多美,而是打破“正确”的框架束缚。毕加索曾说:“我用一生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

启动“审美翻译”练习

听音乐时想象它是什么颜色?看建筑时联想它像哪种乐器?打通感官界限能激活右脑网络。德彪西《月光》的钢琴涟漪,恰似莫奈《睡莲》的笔触颤动。

加入“审美盲评小组”

与朋友互发去掉作者信息的作品(绘画/文案/设计),盲猜是人还是AI创作,并说明依据。

最后推荐三本建立审美体系的神作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 | 英国皇家院士主编,从古埃及壁画到当代先锋艺术,用“解剖式解说”揭示名画背后的情感逻辑。

《中国美学四书》 | 收录朱光潜《谈美》、宗白华《美学二十讲》等4部经典。宗白华解析《寒食帖》“字迹歪斜中的生命震颤”,教你看懂东方含蓄之美 | 理解中国文化审美基因 。

《艺术的礼物》 | 贯通3万年艺术史,用“问题导览”模式启发性阅读。比如对比两幅《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的柔弱迷茫 vs 雷东的超现实神秘。

审美是未来十年的“硬通货”

在江苏宜兴,用AI设计茶壶的新匠人收入超传统匠人3倍;在小红书,“审美变现”案例激增200%。审美力正从软实力变为生产资料。

审美能力看似“虚”,却实实在在扎根于我们生命体验深处——它关乎你早晨出门前对镜搭配衣服的瞬间选择,关乎你浏览朋友圈时对某张照片会心一笑的刹那反应,更关乎你在职场中对一个方案、一份报告最终呈现形式的直觉判断。

人类对美的感知,是生命故事的共鸣。机器可以学习规则,却无法拥有经历;它可以复制形式,却无法注入灵魂。

蒋勋说“不懂美的人,实际上是在精神层面流离失所” 。

以上,是我定的选题,AI写的文章,我最后做了一点修改,顺一下逻辑。

同样的问题,在播客中纳瓦尔也被问到了,他是这样回答的。

对一个知识,你如果还需要死记硬背,那证明没有真正理解这个知识。相反的,你如果理解透彻了,就不需要死记硬背。

AI时代,死记硬背不再那么重要,理解力、判断力、品味更重要!而这三个能力都源于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后,总结出来的,其中的共通之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时代,人最需要的是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