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6-15 18:01

被 AI 替换的画师,正在 2000 一天地挣钱:盘点那些没用 AI,却比 AI 还火的生意

作者:微信文章
本文从我在硅谷 20 多年、到回国创业 6 年的故事,看硅谷和时代变迁。我非程序员出身,对技术创业的视角和视野都很不全面,但会尽量从我的第一手材料,分享一些思考。文章有点长(近一万字),先收藏,方便有空阅读。

【重返“赞咖啡”】

2024 秋,我回到 6 年前离开硅谷回国创业的起点-赞咖啡,上海师范大学边上的一座略带颓废感的海派咖啡馆。这些年世界变化那么大,她却一点都没变。

扬声器里仍旧是柔软的《玫瑰人生》

书架上仍旧是那本发黄的《爱丽丝梦游仙境》

窗外仍旧摇曳着秋风

只是秋风里,多了些我的故事



赞咖啡,2024

【1998:开启我在硅谷的 20 年】

时间:1998 年夏天。

地点:美国密西西比州、横跨密西西比河的维克斯堡大桥边



2003 年加州 Palo Alto 我的住所,鲨鱼嘴退役,接替的是我人生第一辆新车:Jetta Turbo

一辆 1981 年产, 白色宝马 BMW 528i 老爷车(上图退役的这辆)缓缓停下, 鲨鱼嘴型的车头,流线型车身,满是沧桑的里程表读数:17 万英里。

车内走出面容青涩的车主:我。

鲨鱼嘴是我人生的第一辆车(二手)。以后的几天,我一路向西 3000 英里,从油价每加仑 70 美分的美国南部,开到 2 美元的加州硅谷。

那里,在一片 8000 亩世外桃源般的广袤校园上,我将成为斯坦福大学的新生。

但事实是,到了才发现,这里远不只是世外桃源。

同学、舍友几乎毫无例外的来自各个国家的顶尖学府,背景更是复杂,甚至有趣。在火热的 90 年代末,每个人似乎都忙忙碌碌、神神秘秘。

【我的室友 Isaac】

我住在一个两人寝室,室友是个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小伙,材料系的博士生(听说是当年 Elon Musk 入学的那个系),无与伦比的英俊和斗牛士才有的专注的目光,让女生们着迷。无数爱慕他的女生打电话到寝室找他。印象最深的是位大二的女孩让我带口信:"请告诉 Isaac, 我要嫁给他!"

Isaac 从不学习,至少我没见过,但奇妙的是所有科目全都是 A。我们的共同好友、化学系的博士生 Pingping 这样评价他:“Charming and Brilliant!"

Isaac 超会玩,总会邀请我去各种 Party。

斯坦福有个让人心跳的传统~ 新学年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Full Moon on the Quad),同学们聚集在四方院(the Main Quad),互相打听 "which year are you?(你几年级?)" 。如果发现彼此是看的顺眼的大一新生或大四学生,就可以成功配对、“合法”地来个法式接吻。

其实很多大二、大三、研究生也会混进来,假装自己是大一新生或大四老生,靠一句 "which year are you?" 就可能开启一段“跨年级”邂逅!

估计很多斯坦福中国校友毕业多年了,都还不知道有这个传统吧!刚开学的第二周 Isaac 就拉着我找到了彼此心惊肉跳的体验。

我的邂逅是个叫布莱克的女孩,

我记得月光里

她绵密的睫毛,

微微翘起的嘴角。











2001 年的斯坦福毕业典礼。

斯坦福校训"自由之风拂面",你感受到了吗?

年轻的人们,你们都去了哪里?

【创业,无处不在】

在斯坦福,

有人有桃花运,

就有人有财神命。

一个 21 岁正在秃顶的美国同学,前一天还和我在 Stanford bookstore 门口闲聊,第二天就人间蒸发。过了一年突然出现在 Paypal 上市的主导人名单里,原来他被 Paypal 创始人之一、传奇投资人 Peter Thiel (就是那位第一个投资 Facebook 的老兄)掳走挣大钱去了。

在斯坦福,麦肯锡、高盛、摩根斯坦利、波士顿咨询、BlackRock 这样的老牌世界名企的招聘天天有,但同学们更想去的是创业公司。

一个计算机系的好友,毕业后加入由Google的首位投资人、Sun Microsystem 的创始人 Andy Bechtolsheim 创立的公司,后又被 Sun 回购,成为我认识的所有中国同学中最早资产过百万美金的人。他接下来就在 Palo Alto 的 University ave 黄金地段开了一家互联网电视公司。过了几年隔壁来了家小创业公司:叫 Facebook。

有天,语言学系的博士生朋友告诉我有个小公司在她们系招实习生,问我是否感兴趣。next thing I know, 已经是我开始上班的第一天:

停车场有人在打汉冰球

大堂里有人随意地弹着钢琴

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摆设

大白墙上实时显示着被称为“Zeitgeist” 的

全球搜索趋势和数据

旁边几个五颜六色的字母:Google



2001 年的谷歌网站:他两就是我看到的冰球哥

2001 年的 Google 还没有中文名,是个只有一百多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小众公司,以创新和独特闻名,令人向往,人们对她的兴趣每天都在倍增:我座位不远处是 Google 历史上第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 Stacy Sullivan,她门口的打印机每天打印出的简历有一人高;在我的座位的另一侧有专门为工程师们准备的免费按摩房,从早到晚的繁忙;而最爽的是,Google 为所有员工提供免费 All you can eat 的 Gourmet meal (餐厅级别的精致员工餐),这在硅谷是前所未有的,以至于当时的行政大厨 Charlie Ayers 也因此成为硅谷传奇,靠其股票赚的盆满钵满!

Google 对我的冲击如此之大,在第一周结束时,我默默写下:

10 年之后,

Google 将取代微软

成为世界最伟大的软件公司!

10 年之后,Google 做到了。而今天我默默觉得,再过 10 年,OpenAI 将取Google,成为科技世界的新王:未来的 20 年是 AI 的时代,但这是后话。。。

关注我,分享有趣的故事

在斯坦福校园和周边,正是因为各种神话般的创业成功案例,让每个人都想参与其中。资本对“年轻 + 斯坦福”的创业者的偏爱助长了一种创造世界观:创造工作比找工作酷、科技创业和加入创业公司是斯坦福学生的首选:

创业、融资、做大、被收购、上市

30 岁退休

是很多人的信条

Go big or go home

人生没有灰色地带

别以为只有国内卷 35 岁!前面那位老兄 Peter Thiel 很早就提倡创业公司不招 30 岁以上的啦。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优秀,大概率早就(在她 30 岁之前)被大厂看到并高薪请去了:资源有限的创业公司不应和大厂抢成熟的优秀人才(代价太高),而应专注寻找年轻(便宜)的好苗子。”

【何以错过硅谷二十年的所有风口】

在判断公司潜力上,我妈是个神奇的存在。当年妈妈并不知道 Google 干嘛的(毕竟不会英文的她也不知道 Google 该怎么读),但她知道我想离开 Google 自己创业后,拼命劝我留下。

我没听,错过硅谷第一大风口!

2006 年是硅谷 O2O 的雏形期,我正在做类似 Eventful、Eventbrite 和 Heyletsgo 的线下社交网站,当时 Facebook 的一位主管在他的个人博客中发了篇采访我(创业者)的文章。我妈看到后劝我索性别自己折腾,加入 Facebook。

我因为不愿意“给一个 college kid" (扎克伯格) 打工,没听妈妈的话,错过了硅谷第二大风口。

09 年,Airbnb 横空出世,到 2012 年我已经是个 Airbnb 认可的“超级房东”, 正在考虑全职加入,而妈妈劝我别去给“一个房产中介”打工。

这回我终于听了妈妈一次话,也错过了这 20 年中硅谷互联网创业的第三大风口。

就这样,在硅谷的这 20 年,我完美错过了硅谷 20 年间最顶尖的三个互联网创业项目!(Airbnb 排互联网创业的第三,很多人可能不信,下文会阐述)

当然,从骨子里我从来就不愿意打工,所以也不会是什么好员工,即便加入也不会长久。

也许这就是命,

好听点,

是时运。

【创业需要时运】

圣经里有句古话:

the race is not to the swift,

nor the battle to the strong,

but time and chance happen to them all!

更快更强未必是制胜的法宝,但时间和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Jeff Moore 写的 “Crossing Chasm 跨越鸿沟”是当时斯坦福学生的必读书。书中提出了新技术生命周期的基本规律:从一小撮早期粉丝开始,到逐渐被主流大众接受,这中间有无数鸿沟需要被跨越。能否跨越鸿沟,就是时机和运道了

只是,时运对于成功中的重要性远超出了年轻人的认知。资本开路的科技创业之路,一旦错过跨越鸿沟的时机,失败来的更加迅猛。

2006 年底,我加入到一家做搜索引擎广告投放平台的公司,创始人是几个 20 多岁的更早期的前谷歌员工/斯坦福-伯克利毕业生,从 University ave 的一件临街的车库房里开始创业,靠在搜索引擎上投放手机彩铃广告,仅 1 年就做到了 2000 万美金的营收,2 年就被 6000 万美金收购;创始人每人买了辆新车:CEO 保时捷、CMO corvette 超跑,CTO 宝马 M3。母公司董事长专程从加拿大飞到湾区恭喜团队。

然而仅 10 个月之后,那位母公司董事长又来了,在同一个会议室开了 all hands meeting, 表情凝重地将所有人原地解聘(包括我)!6000 万美金巨资也在内部被 written off (报废)。

原因很简单,iPhone 横空出世彻底消灭了这个细分市场,业务急转直下,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还记得那位做互联网电视的好友吗?巅峰时期月活到了数千万,但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际没能及时转型,终被时代抛弃。

然而,在硅谷,失败从来不是永恒。一轮接一轮的新技术周期总会带来新的机遇。

关注我,分享有趣的故事

【2008 ~ 2018:硅谷黄金 10 年】

2006 年秋天的一个早上,我早早地来到离我住处不远的 University ave 的苹果专卖店排队,等候乔布斯带给世界的第一款 iPhone。那时候,没有人知道 iPhone 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将时间线向前拉一些:1998 年,谷歌的出现,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线上化。经过几年的“跨越鸿沟”,从 2003 年起陆续杀出了今天的互联网巨头:Google,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Youtube, Amazon 以及各种垂类的线上 leader。

然而,是 iPhone 的出现,把这些“成就”装进火箭,推入了移动的“云端”:所有人全时段全天候在线!人们对手机的内容、功能的渴求顷刻爆发。围绕手机应用的各类平台建设的军备竞赛就此展开。

Scale (规模)成为硅谷的关键字!

以 Y Combinator 为首的科技孵化器应运而生,专注于打造能够指数级增长的平台,通过技术洞察用户需求,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很多行业领军企业由此诞生,如 Airbnb、Dropbox、Stripe、Reddit、Doordash 等。

同样是服务客户,硅谷的规模化技术平台们,和一对一人际关系的传统生意完全不同。

我以 Airbnb 为例说明:

Airbnb 作为垂类平台的成功是现象级的:近百亿美金的年收入、千亿美金的市值、50% 的毛利。同样在 2023 年营收百亿美金的百年老店希尔顿,毛利只有 9%!市值只有 15 岁的 Airbnb 的一半。

我曾是 Airbnb 的一个旧金山房东。Airbnb 的订单量/质量奇高:我基本是从上线第一天开始便不间断地收到平均 100 ~ 200 美金/天、以周/月为单位的订单,并准时收到 Airbnb 打款。来自世界各地的房客和我相处融洽,很多成为回头客和多年好友,其中不乏知名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像 Postmate, doodle, firebase, storify 等。





旧金山的 Airbnb 公寓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的 Airbnb 房客让我大开眼界,拓宽了我的视野。

而像我这样的 Airbnb 房东有数百万!

正是这种个性化的房东与房客联系体验,让 Airbnb 极具粘性。反之,Airbnb 能够迅速扩张,则是因为技术的推动,使得这种人际连接能够带到数百万用户之中。

换句话说,Airbnb 用科技把人性化的信任感和连接感带给了全球用户。

【I Love 硅谷共享文化】

像 Airbnb 这类的现象级的公司(比如 Facebook, Stripe, Reddit, Twitter, Instagram, Dropbox, Doordash etc.),彼此用户群不断重叠、互补、赋能,把硅谷变成了以超级平台为中心的技术创新飞轮,进一步把线下行为线上化,导致移动数据量指数级增长,更进一步推动了从云计算基建,到营销技术 (Martech)的创业。

那个年代,旧金山和硅谷充满了各种创业营(比如 Startup Weekend)、编程特训营(比如 Hack Reactor, Galvanize, General Assembly, Coding Dojo),新兴的创业概念(比如 lean startup, product market fit) 此起彼伏。

下班之后,人们醉心于到各种 startup 公司里享受免费 Pizza 、啤酒和技术交流。2014 年起,开始第二次创业的我和 Airbnb 房客/好友/独立创业者保罗.豪斯几乎每天混迹于各种软件公司的班后技术交流,从未在晚饭上花过一分钱!

在旧金山创业做 Martech 公司的那几年,Airbnb 是我的社交圈, AWS 联合办公是我的办公室,AWS 官方技术小哥们成了我们的非官方技术支持,Startup Weekend 成了我尝试各种想法的地方,General Assembly 是我和其他技术创业者交流的课堂。

正是旧金山的这种开放、包容、自由的科技氛围,让其成为全球软件科技公司密度最高的城市, 这也为后来 OpenAI 的出现,埋下伏笔。

关注我,分享有趣的故事

【从 0 到 100 亿:我认识的芝加哥销售 Justyn】

Twitter (上市多年仍旧严重亏损)虽然在商业上和 Instagram 无法比拟(被Facebook 收购后,商业化进展神速,占到 Facebook 的半壁江山),但 Twitter 公开的数据/API 生态造福了千千万万创业者,尤其是 MarTech 创业者。

Justyn 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那位!

2012 年,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销售出身的芝加哥人 Justyn Howard,当时他和技术合伙人在他远离硅谷的自己家里刚开始创业不久,公司名叫 SproutSocial。

我们 1 对 1 的交流过几次,主要谈 Twitter 的数据应该怎么用起来,起初我没太上心,毕竟销售出身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不多。

但关键是,人家 SproutSocial 就没想做一家技术公司。Justyn 想用 Twitter 的数据帮助大企业通过社交媒体,更好地理解、服务客户。而显然,对于客户的敬畏,是 Justyn 击败硅谷科技精英创始人的法宝!

2019 年,经过近 10 年创业,Justyn 将 SproutSocial 带上 Nasdaq, 2023 年销售近 4 亿美元,市值近 40 亿美金。

他告诉我他的 3 个成功秘诀:

持续改进核心功能:而非跟随趋势急于推出新产品,他们不断优化已有的社交媒体管理功能,提升数据分析的精准度,属于这个市场的高端产品。

专注于特定用户群体:他们主要面向预算充沛、对强大的数据分析有更多要求的中型和大型企业,而不是通过过多折扣来吸引小型企业,保持了高品质客户的粘性。

品牌的一致性:Sprout Social 在品牌塑造上也表现出极高的自我约束,始终保持专业和简洁,避免复杂的产品生态系统。


当时做社交媒体管理平台的公司太多了,但拉长时间线回望这 10 多年, SproutSocial 成为最成功的一个,其根本原因在于 Justyn 理解客户、理解人性。

同样是做 Twitter 管理平台的 BufferAPP 当时更加出名,两位来自英国和奥地利的创始人的故事也更加精彩纷呈、百转千回,他们两位我也都认识并 1 对 1 交流过。但最终公司没能像 SproutSocial 那样做大,和两位创始人的精英思维不无干系。

【“全球最大的市场在全球”】

早在 2005 年,Facebook 还是个小不点。而牛逼的福建龙岩人王兴,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直接将 Facebook 连皮都没换在中国以“校内”上线。

今天的 Facebook, 早已是公认的巨头。当年在站稳真人社交头把交椅后,Facebook all-in 移动端,进一步巩固了其社交媒体老大的地位,并且创造出"News Feed"广告的商业盈利模式。

但 News Feed 作为一种产品形态,通过算法驱动的内容推荐和社交媒体进行病毒式传播,起源于成立于 2006 年的 BuzzFeed。当年的今日头条,一开始怎么看都像中文版的 BuzzFeed, 正是将 BuzzFeed 模式带到中国后取得了开门红。

2009 年,受 Twitter 成功的启发,新浪推出微博。

至此,新一代牛逼的国内创业者,已经各就各位。

二三十年前,老一代留学生再也想不到,真正的财富和机遇,是在中国。

2024 年的今天,我觉得更是如此,只是中国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全球 70 亿人为市场的阶段。

正如周其仁教授说的:“眼光非常重要,不要自我设限。千万别说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我们只是比较大的国别市场。全球最大的市场在全球。”

关注我,分享有趣的故事

【2014 ~ 2018:硅谷的国人淘金热】

从 2014 年起,硅谷出现了 20 年来从未有过的新人群:大批从中国来的学习考察团。他们的标配是参观斯坦福、谷歌、Facebook。

同时,国内资本和创业公司开始进入硅谷,其中有一家资本带着孵化的企业甚至分租了我司在 University Ave 的办公室。

新一代年轻的华人创业者带着国内资本和运营方式,更生猛地冲击硅谷,LimeBike 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居然从 Facebook 抢了不少人。(尽管今天 LimeBike 已经败落,证明了当年 Peter Thiel 的关于 Startup 不应浪费钱和巨头抢人的判断)。

他们的出现,给我带来了对国内发展的全新认知,点燃了我回国的想法。

2018 年中,在斯坦福商学院的论坛结识了国内某社交网站的创始人 CEO, 为了帮他招人,正在筹备回国创业的我每天穿梭于谷歌和 Facebook ,发现了一堆熟悉的老校友面孔,兜兜转转 20 年,很多人还是被大厂收了,还好硅谷大厂们没有 35 岁上限这一说。。。

【回国创业: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2018 年,我正值壮年,但早已过了 Peter Thiel 的 30 岁上限,前方只有创业路一条。我离开旧金山和生活了 20 多年的美国,重返上海。

回上海创业,我决心带回三样东西:

免费的 Pizza + 啤酒 + 技术交流

能像 Airbnb 一样,用科技连接全球客户

做一个有温度的企业,做一个能传承的技术品牌


而 2018 年初,机缘巧合地认识了一位 base 上海擅长软件系统工程的 20 来岁的软件工程师,她后来成为和我一起奋斗 6 年的合伙人,一起梦想用科技改变世界,打造出自中国的好用的基础工程软件。

这是一项超级大的工程,我们的发展应验了浏览器发明者 Marc Andreessen 的估算:一个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时间 5 到 6 年。真正发挥价值并迎来快速增长,是之后的事。

在这 6 年里,我们的产品从无人知晓,到在 3000 多家企业、10 多万工程师使用,这是最让我欣慰的点。

只是,商业化路径哪里有一帆风顺之说!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刚创业时,我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强度工作服务客户,一天天地靠卖咨询积累现金流、养产品、养团队。(我的任务,主要是找到值得被咨询的客户,但真正干活的是我的合伙人)

从融资的 3 个月,见了大几十家投资人没有一家愿意投,到字节/腾讯成为我们的客户、再到属于我们的技术窗口突然到来、瞬间被头部风投追抢。。。

我经历了很多个人生第一次:从大厂挖人,赞助行业峰会,飞到客户的城市做案例故事视频。。。

然而,世界远比我想象的复杂。

5 年转眼即逝,到 2023 年,国内 b2b 软件风投的规模大幅缩水,很多头部投资人早已转行,绝大多数当年的创业公司早已放弃了狂妄,埋头一单一单地做销售。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砸碎“精英”滤镜,踏上思考之旅】

到 2024 年中,我已经在软件创业这条路上走了快二十年,突然发现,我离柴米油盐越来越远:之前在旧金山,我几乎都还是每周自己做饭!但回国的这些年,没买过一次菜,更没下过厨。

不仅是我,周围的“精英”创业群体的日常分享也几乎油盐不进:各种峰会、论坛都在谈科技赋能生活,可没人在谈生活。这怎么可能打造出生活需要的科技产品?

我迫切的感觉到:科技创业者给世界戴上了黑白单色调的“精英”滤镜。

但如果摘下这些滤镜呢?也许能看到生活应有的色彩?

我做了这样一次尝试。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走遍中国的不同地方——义乌、成都、大理、拉萨、北京 — 遇见了许多平凡人,他们以一种截然不同的节奏生活。在他们的生活里,我发现了一些常常被忽视的东西:

一种默默的尊严,来自于养家糊口和诚实的劳动

一种真实的善意,贯穿于他们的日常

下面,我分享一些我经历过的独特的体验。

关注我,分享有趣的故事

义乌的 Linda:全球的生意,从能说英文开始



在绵延数公里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我偶遇年收入过亿、和德国双立人等全球顶级品牌合作的的某厨具企业的创始人 Linda, 一个农家出身、初中没毕业就开始跟随父亲做不锈钢厨具的义乌本地人。

创业 29 年了,她如今早已财富自由,但仍旧每天在空气不太流通的义乌商贸城店面的厨具堆里,带团队、见客户、接订单。

我索性在店里坐了一下午看 Linda 工作。她用手势、结巴的英语、阿拉伯语、西语等和走入店内的各国买家艰难交流,但总时不时地开怀大笑。

她的产品面向全球外贸批发,她的生意经是让客户赚到钱。她的愿景是“集众人之力、办众人之企、以感恩之心做人、 大爱之心做事、共享共赢共发展,实现民族品牌百年传承企业”。

她和我说:每次出国拜访合作伙伴,很多几十年的国外客户都舍不她离开。只是苦于语言障碍,她无法说出心中的澎湃。她是多么地渴望能有一天,能自己流利地用英文表达她的心声!

“看到那玩意了吗?”她指了指一个角落里的 TV 上播放的她的 AI 数字人。“没啥用!做的还粗糙,要不是免费硬塞给我试试,我才不会在上面浪费时间呢”!

“用 ChatGPT 吧,AI 能帮你练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向世界自信地打开心扉!” 我打开手机上的 ChatGPT 应用,开始演示如何实时和 AI 英文对话。

几分钟后,Linda 被我和 ChatGPT 的实时英文对话和各种互动深深吸引。

“要不,你教我用 AI 学英语,我教你做生意?”。临别时,Linda 这样和我说到。

难怪华为的任正非说:华为的工作语言是英文,全球的生意从能说英文开始!

我突然觉得,我擅长的 AI 和英语也许能帮助到很多人!要不,帮我做个调研吧:

(感兴趣用 AI 教英文的朋友、家长加我微信 guotimeme)

义乌的榴莲小贩



在告别 Linda 之前,她叫住了一位在义乌商城内流动卖榴莲的小哥,说他的榴莲最好吃,并竭力劝我尝试这世间美味。

我没有。反倒是小哥的故事让我更感兴趣。

他告诉我平均每天可以赚到 500 ~ 1000 元,但很辛苦:他必须每天凌晨 2 点起床去批发市场,才能挑到最好的榴莲。晚点去就都是边角料了。这是他的榴莲畅销的主要原因。

我捂着鼻子看着 Linda

香喷喷地吃着他的榴莲

和忙的满头大汗的人们

时不时过来买些榴莲,聊些天

突然觉得

这市井

不也挺美

成都的卖花姑娘









到成都后,我经常在大街上瞎逛。有天我的余光看到一辆停在路边的小电驴,上面写着“一元鲜花”。老板是位面容稚嫩的 00 后女孩,正在接手妈妈的花店。她告诉我:一元鲜花肯定亏,但花的质量肯定好,一元带来的是“私域”,还有美团的新流量。

她告诉我,妈妈做花店没啥想法,一直就是靠邻里的老客户们。她想给生意带来新的血液,让妈妈看到更多的希望,让妈妈开心。

我向她推荐了几个在上海开线下店比较成功的老板,期待她越做越好。

告别卖花姑娘,我决定去附近的青城山看看。

青城山的骡夫



青城山处于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的山区,负氧离子浓度是海平面的数十倍,环境幽静、山川秀美,是中国道教第一山,也是张大千曾经静心创作的地方,听说有很多年轻的道士在山上修行,我决定去探个究竟。

我刚爬到山顶休息区,突然从树丛里走出几个牵着骡子的人。游客们的好奇被突如其来的骡子们带动起来,纷纷拍照。



骡子主人用浓重的川西口音告诉我,他和几头骡子(骡子可以活到 40 岁)已经给青城山顶送了 20 年的货,包括各种店和道观的日常所需。2008 年汶川大地震给青城山道观造成严重破损,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骡子抬上来的(除了作为承重构件的巨大木柱只能靠人来抬)。一天要山下山上要跑几趟,好的时候一天能挣小几百,一般也就 100 多一天。

他一边卸货,一边说着:"我们和骡子就像一家人。每一头骡子都有自己的性格,这头黑色的 30 岁了,这头棕色的刚 20。总体都挺温顺,但这头会咬人,小心点。”

他赶忙又补了一句:“但他不踢人的。。。”

青城山上有很多这样常年重体力劳动者,像那些抬轿子的(四川话叫“滑杆儿”),大多数干了 20 年以上,钱是一分一分地挣,养家糊口。常年的辛劳在他们身体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

正所谓:“身无长物凭力气,靠山吃山谋生计。”

北京一年卖 2000 万元的羊头馆子



秋高气爽,我来到北京潘家园的一家羊肉馆,听说他们是全网卖羊头最多的饭店,1 年能卖 10 万多,平均一天能卖 300 只羊头,且常年举办各种吃羊头比赛。

老板称自己是“北京羊头哥”,每张桌子贴了张他给食客们的一封超级有创意的一封信:从“羊不会采耳”,到“做人的底线是孝顺”,到“做餐饮的底线是干净”,再到自称“羊头中的爱马仕”,最后还不忘送给没收入的人一个免费“人间餐”!

这一封信相当于科技精英们的所有 Product-Market-Fit + Go-to-market + Word-of-mouth + Freemium-to-Saas + Marketing 的战略总和啊!



我信心满满地点了一只,结果被羊头彻底击败:那味道对我还是太冲了,实在吃不下,只能又加了碗蛋炒饭!



饭后和小哥聊起来,说到这里主要服务附近的回民,从小姑娘到长胡子大爷们,都很喜欢吃。一天生意大几万不成问题,当然店面大,运营成本也不低。

太神奇了,一个如此垂直的细分品类,靠精准服务一个固定的群体,居然能击败绝大多数精英们创立的科技公司!

关注我,分享有趣的故事

【商业的本质,和创业的成功密码】

从义乌,到成都、到青城山、到北京、到大理、到拉萨,这几个月的旅途,所到之处,我见证了普通人用一袋货物、一盆食物、一次劳动,换来另一人的信任。

自古以来、商业的本质莫过于此了!

我也终于明白了,真正的价值不是用峰会、奖项、融资、销售额、股价或上市来衡量的,更不是比谁能预测未来。

真正的价值,在于人们每天的生活方式,劳动的尊严,他们对彼此的承诺,以及通过工作所建立的社区。

最成功的商业公司共同的秘诀,正是我在义乌的 Linda、青城山的骡夫、成都的卖花姑娘身上所见到的真理:人际连接才是真正的货币。

而科技,总会将其神奇的力量,给到尊重劳动的人们!

还记得 Justyn 和 SproutSocial 吗?今天,他已经在用 AI 服务他十多年来一直热爱服务的客户。

还记得 Airbnb 吗,起初他不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公司,后来,逐渐地用科技把人性化的信任感和连接感带给了全球用户,打造出了硅谷历史上最成功的垂类公司!今天,她在使用最前沿的 AI 科技,更好地服务这个社区。

19 世纪法国法国才华横溢的象征主义诗人兰波说:

“真正的生活总是在别处” (life is elsewhere)

跳出狭隘、单调的生活方式吧,

去体验完整的生活,

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联系,

去换位思考,

我们从世界中学到的越多,

就越有机会创造出真正长久的价值。

毕竟,所有的人类,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天空,才是最有想象力的地方!

【拉萨的天空】

8 月 23 日,早秋的下午。我徜徉在拉萨古老的八廓街区,家家户户的门口挂着藏语叫卡垫 (Kha gdan) 的藏帘,五彩斑斓,代表藏传佛教中的五方佛,象征吉祥、护佑和平安,孩子们穿梭于卡垫间、迷宫般的巷子里,无忧无虑地玩耍。

此时此刻,是极致的美。我抽出手机,迅速地写下:

我问拉萨巷子里孩子

我能否拍下这一瞬间:

多多彩的藏帘

脏呼呼的鼻孔

红扑扑的脸?

孩子们不太让,说:

10 元拍人

5 元拍门

于是我问

那我拍天呢

碧蓝蓝的天

男孩说:

1 元

女孩说:

你不对

天,不要钱

附上 AI 和我合作的英文翻译

Lhasa's children, eyes so bright,

In ancient alleys, bathed in light.

I raise my camera, "A picture, please?"

"Ten yuan a person, five for these!"

They point to doorways, colors bold,

Their laughter echoes, stories untold.

I look to the heavens, a boundless view,

"And the sky's price?" I gently accrue.

The boy grins, "One yuan will do."

But a girl's voice chimes, clear and true,

"The sky is free, for all to see."









-END-
关注我,分享有趣的故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 AI 替换的画师,正在 2000 一天地挣钱:盘点那些没用 AI,却比 AI 还火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