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6-15 18:54

AI落地的「快」与「久」:大模型升级时,这两类公司天差地别

作者:微信文章
“老板催着‘AI必须一周见成果’,团队连夜把客服话术、报表逻辑做成AI流程;可等大模型突然升级,之前的AI却像‘断了线的机器人’——这是很多企业正在经历的AI落地困局。



其实,AI部署藏着两条暗线:一条求当下见效,一条谋未来抗打。选哪条,决定了企业在大模型迭代潮中的生死位。

一、两种AI部署逻辑:「复制粘贴」vs「教AI思考」

模式一:流程复制者——让AI当“全自动打工人”

把人类已有的工作流程拆解成步骤(比如“客服应答三步法”“报表分析十环节”),再把经验封装成AI规则,让AI按部就班执行。

• 优点:3天上线,数据立竿见影(老板要的“快”,它做到了);

• 缺点:模型一升级就“死机”——旧规则和新能力冲突,重构成本堪比重做。

模式二:智能生长派——给AI配“大脑+工具箱”



先把能力(数据分析、策略生成)和资源(数据、工具、算力)拆成“乐高模块”,明确目标(如“提升用户复购20%”)和考核标准(复购率、成本),让AI自主组合模块、规划路径,还能通过用户反馈持续迭代。

• 核心优势:新模型来了,直接换个更强大的“大脑”,工具箱照用(抗变性拉满)。

二、短期赢面vs长期底牌:算笔时间账

「一周Battle」:流程复制者必胜

人类验证过的流程,AI执行只快不慢。

• 国内案例:某头部新零售平台,72小时上线AI客服,把100条常见问题写成规则,首周就砍了15%人工成本——完美交差。

「三年淘汰赛」:智能生长派笑到最后

当大模型(如GPT-5、通义千问)突然升级,两类公司的差距会被无限放大:

• 流程派死穴:旧规则和新模型的“多模态理解”“长文本推理”能力冲突,AI直接“听不懂话”,用户投诉暴增;

• 生长派优势:像字节跳动“云雀”框架,把“用户意图识别”“营销文案生成”拆成模块,新模型直接嫁接,还能让AI规划更优路径(比如分析用户发的商品图,精准推荐)。

举个极端对比:

• 流程派公司:大模型升级后,AI客服连“帮我挑件适合约会的衣服”都理解错;

• 生长派公司:AI自动调用新模型的“场景化推荐”能力,复购率反而涨了12%。

三、国内外案例:看透两种模式的生死局

国内战场:

流程复制典型——某股份制银行「AI信贷初审」

把人工审核的10个步骤(征信、收入、负债)写成规则,AI3分钟出结果。上线3天,初审效率提3倍——但半年后,新模型能分析“消费习惯”辅助决策,旧系统却因规则太死,花百万重构才勉强兼容。

智能生长典型——某新势力车企「智能生产调度Agent」

把“设备监测、订单排期、供应链调配”拆成3大模块,明确目标“产能提升15%”,让AI自主调配。当通义千问升级后,仅用2天就适配新算法,生产排期更精准,产能又提12%——相当于“给AI装了新大脑,还让它更聪明”。

国外战场:

流程复制典型——Zendesk早期AI客服工具

把“用户提问→分类→匹配答案”流程AI化,上线后常见问题解决效率飙3倍,半年内用户破百万——但后来因模型升级,旧规则无法处理复杂提问,差点被竞品反超。

智能生长典型——GitHub Copilot的进化史

• 早期是“代码补全工具”(跟着人类编码习惯走,纯流程复制);

• 现在升级为“代码规划师”:能根据项目需求(如“搭建电商系统”),自主拆分任务、调用代码模块、规划开发流程。OpenAI模型升级后,Copilot直接嫁接新能力,早期功能变成基础模块——这就是“生长型”的抗打性。

四、企业破局:短期要快,长期要“活”,双轨并行才是王道

1. 短期攻坚(0-3个月):用「流程复制」打硬仗

优先攻克客服、报表、简单营销等场景,快速出数据、证明AI价值(给老板交差的关键)。

2. 长期布局(6个月+):核心业务强制「智能生长」

在研发、用户运营、供应链等核心板块,必须搭建“生长型”架构:

• 拆模块:把“用户分析、策略生成、资源调用”拆成独立组件(像乐高积木,随时替换);

• 定目标:明确“提升复购20%”“降低库存15%”等清晰目标(给AI指明方向);

• 建反馈:让AI根据用户行为、数据结果,自动迭代策略(越用越聪明)。

3. 资源暗牌:留30%预算给“未来”

每年至少拿30%的AI预算,投入“智能生长”体系建设——别等到大模型升级时,才发现自己的AI是“一次性产品”。



结语:

AI落地的本质,是一场「短效」与「长效」的博弈:
流程复制帮你活过今天的KPI,智能生长让你扛过明天的技术风暴。

当大模型的“升级潮”变成常态,真正的赢家,早就把“自主进化”刻进了AI的DNA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落地的「快」与「久」:大模型升级时,这两类公司天差地别